一 互联网引领传媒产业的变化与转型
互联网自由传播、交互传播, 海量传输、海量储存, 跨地域、多终端的传播特征, 以及移动互联网网随人走、随时可用、无处不在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传播模式的巨大改变, 推动着传媒产业的变化与转型。(一)互联网引领传媒产业的变化
在新的技术条件和传播模式下, 传媒产业发生了包括市场基础、市场秩序、产品构成、媒体形态到盈利模式的系列变化。
1 . 市场基础的转变——从受众到用户
相对大众传播时代的”受众” 一词, 信息时代里用”用户” 来描述传媒产品的消费者更加恰当, 这本质上代表了传媒市场里的权利转移———主动权从媒介走向用户。
首先,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媒介资源由稀缺走向富余、信息数量从有限走向过剩, 用户拥有了充分的选择权和自由度。传媒市场随着用户需求的分化而被重新划分———媒体不仅要根据用户需要设计内容产品, 更要针对用户习惯对渠道终端进行合理规划和组合。
其次, 互联网使得传媒业生产去中心化。互联网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提高了用户在传播结构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媒体生产模式逐渐由媒体人生产到用户接收的单向线性过程, 变化为媒体专业人士和用户不断互动、不断完善的环状过程。
智能终端和新应用使个人传播的渠道更丰富, 以微博、微信、论坛为代表的开放平台为全民传播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条件。自媒体、草根媒体、公民媒体在众多新闻报道中, 已逐渐形成巨大的规模与影响力。
2. 市场秩序的变化——从垄断到竞争
传媒领域的行业壁垒主要有三种———政策、资金、规模。大众传播时代, 刊号和频道是政府严格管制的媒介资源, 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是媒体运营的基础, 受众规模是媒介生存的根本。当下网络空间的相对自由和丰富使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传播平台, 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传媒生产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同时, 多样化的选择降低了媒介与用户之间的黏度, 使传媒市场产生了让更多竞争者进入的可能性, 降低了传媒产业通过垄断实现超额利润的机会。
3. 产品构成的转变——从信息到服务
海量传输与储存的特征使得互联网媒体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庞大的信息和服务资源, 加上多样化的渠道和平台, 传媒产品日益丰富。信息时代的传媒产品包括了信息产品和应用服务两大类: 信息产品着眼于动态信息的及时传递, 是传统媒体产品的延伸和发展; 应用服务主要是对庞大信息的整合、加工、检索、存储和传输, 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产品, 特别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服务。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不仅可以掌握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 还可以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内容数据库, 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潜藏的价值, 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4. 媒体形态的裂变——从有限到多样
媒体形态的裂变, 造成了信息接收终端的多样化, 从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到电脑、智能手机、手持移动终端, 消费者从来没有拥有过如此之多的工具和载体来接收信息。同时, 依附于信息终端的信息入口也越来越多样化, 手机应用(独立APP),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闻客户端, 网站、自媒体, 这些新入口具有各自不同的新特征, 没有哪种入口能够轻易形成压倒性优势, 各入口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5. 盈利模式的转变——从免费到增值
互联网媒体不仅是信息聚集、流通的平台, 还是一个具有多样化扩展应用功能的巨大平台。首先, 互联网作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平台, 可以进行高效的信息搜集、处理和传输, 深耕信息产品的生产和应用。除信息平台外,互联网还可以是商务平台、营销平台, 利用对用户的精准分析所形成的用户数据库、利用分众互动传播所形成的用户社区群, 能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广告主、开展电子商务(购物、支付), 并连接阅读、游戏、金融、旅游等服务, 在打造多个产业的同时实现共赢的增值空间。
(二)媒介融合是传媒产业的转型之路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的成熟和普及, 所有媒介都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这一形式靠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成为信息时代背景下媒体发展的理念和趋势。
“媒介融合” 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源起于媒介技术发展引领下媒介功能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电脑、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有效结合, 建立起资源共享、协同作业的集中处理模式, 生产出多样化的信息产品, 并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与平台广泛传递给受众。随着融合的深入, 技术和产品层面的融合促使传媒自身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发展, 引发传媒机构运营方式与管理机制的转型; 同时孕育了以电信、网络为代表的其他产业的聚合, 共同造就了传媒的新经济时代。
二 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与现状
自2005 年起, 我国许多传统媒体都开始谋划创新与转型, 寻求与新媒体的对接、协作与融合。但经过近十年的探索, 我国现有的媒介融合进展程度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合作方式主要还是在媒体内部建立网络部或新媒体部, 延伸发展传统媒体产品的电子版、移动版模块, 或是借助大型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推广, 远没有与新媒体共同建立资源共享、协同作业模式, 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更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和重组。我国的媒介融合仍处于”物理融合” 阶段, 大部分仅是媒体技术与功能上的优势互补。
(一)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发展失衡
在传统媒体转型与创新的进程中, 不同类型传媒机构的发展很不平衡。大型传媒机构发展较快, 运营基础较好的报社、广播电视集团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多媒体融合机构, 以浙报传媒、新华传媒、东方明珠、广电网络为代表的传媒上市公司成为改革的先锋和典范; 而小型的传媒机构, 如受众面较窄的期刊杂志社、图书出版社等囿于政策与资金所限, 改革难度大, 媒介融合程度较低、进展缓慢。
从行业层面来说, 报刊出版业的媒介融合发展状况相对广播电视业而言出现了大幅度的落后。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起, 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台以及地方电视台陆续加快了自身的网络化进程。从最早的网站或网络电子版的培育, 到现有的网络电视操作模式, 电视与网络的融合日渐成熟。互联网电视业务(OTT) 为广电行业注入互联网元素。数字视频广播与互联网电视业务连接(DVB + OTT) 所形成的智能电视, 成为除了移动智能终端外大众最经常使用的智能接收终端。2013 年智能电视的市场渗透率为50%, 2014年智能电视市场总量达到3128 万台, 渗透率也提升至69%。相对而言,中国报业的发展形势严峻。2014年出现了一系列的报纸停刊现象: 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新闻晚报》、上海文广集团主管主办的《天天新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杂文报》都正式停刊。报业广告大幅下滑, 媒介智讯的报告显示, 2014年1 ~6 月, 全国报纸广告累计降幅达13.. 2%, 广告资源累计减少7.. 6%。
(二)推动媒介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媒体发展趋势看, 互联网的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持续高位增长,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 年轻一代更是将互联网作为其信息接收与传播的最重要渠道。传统媒体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已是必然。
寻求与推动网络化生存之道对传统媒体而言, 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2014年, 被称为”媒介融合元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4年8月18 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 将媒介融合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新高度。《指导意见》强调: 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 强化互联网思维, 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三 传媒产业转型与重构的路径
当下, 我国的媒介融合应从媒介技术的融合层面走向重组媒体组织机构、改革管理机制的层面。应用互联网思维、重塑媒体内容定位和生产流程、构建新的传播平台、创新商业模式、重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 成为中国传媒产业的融合重心。从观念到内容、渠道, 再到经营管理上的逐步递进是实现媒介真正融合的若干要素。
(一)建立和应用互联网思维
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深入理解互联网的实质, 建立契合网络时代的认识与方法, 重新审视互联网下的媒体消费者、媒体的内容和服务、媒体的平台与盈利模式, 用互联网思维来谋划和推进媒介的融合。
(1) 用户思维。在互联网时代, 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 只有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为用户创造了价值, 才会被用户所认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 必须改变大一统的单向传播思路, 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 为其定制符合其需要的内容产品。此外, 传播的路径也不再是单向的, 而要在互动中获得用户对产品的反馈, 并及时调整、完善产品。
(2) 产品思维。好的产品, 不仅有利于留住已有用户, 还可以以低成本吸引新用户, 因为好的产品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社交时代, 是能够自传播的。媒体在转型中, 首先要加强对独特信息产品的研发, 将所具有的内容优势转化成有商业模式的信息产品。
(3) 平台思维。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总是善于并着力打造一个链接各方的开放、共享、共赢的平台。互联网平台既是媒体内容的发布场所, 也是用户参与内容生产、获取各种服务的场所, 更是聚集用户、获取流量的必需载体。传统媒体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网上新平台, 形成自己的网络入口。
(4) 免费思维。传统媒体原产品的价值被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催生的复制品、替代品、整合品所稀释。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大都是通过免费的方式提供产品和服务, 借此提升用户体验、积聚用户数量、培养和建立用户的媒介依赖, 再通过用户依赖展开相应的增值服务。
(二)改革与创新媒体内容和产品
“内容为王, 产品制胜”, 对媒体而言, 内容产品始终是根基, 是媒体发展的源头所在。传媒业的发展, 内容与技术缺一不可。在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的同时, 内容建设仍然需要放在显要位置。应用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助力, 加强对内容的深度创作、个性化订制、快捷性、互动性成为媒体产品的创新方向。
(1) 专业权威的品质。传统媒体凭借长年在信息采集、分析、解释上的专业化操作, 在公信力上具有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强大的采编队伍、权威的信息渠道、规范的报道流程、深入的信息加工、优质权威的信息产品是传统媒体应始终保持的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并应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 最大限度地把这个优势延伸和拓展到新媒体。
(2) 多媒体的呈现。在媒体渠道多元化的环境下, 内容产品生产必须采取多样化的表现方式, 综合运用文字、图表、影像、动漫等多种形式, 实现内容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多元展示, 满足多平台传播和多种体验的需要。
(3) 分众化的服务。信息的海量化与传播的便利性造成一般化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 受众细分的发展趋势要求内容产品的生产必须在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上下功夫。既要提供共性信息资讯, 更要研究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加强”个性化订制”。
深耕行业化信息、聚焦订制服务、接入电商业务的重度垂直化媒体产品成为2014年传统媒体最适宜运行的互联网产品模式。科技、财经、汽车、时尚、房产等内容业已成为这类的主流, 通过提供专业、特色细分的独特内容, 并打通传播渠道, 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内容需求。一方面, 这类产品更容易满足人们对于某一方面信息和服务的深度需求, 有利于增强用户黏性; 另一方面, 重度垂直化产品的目标用户清晰, 有利于开展线上线下的服务活动, 吸纳与产品属同一领域的广告投入, 兑现产品的商业模式。
(三)构建全媒体平台,实现渠道与平台的多样化
没有自己的平台, 媒体就无法建立影响力, 无法聚集用户和流量, 当然就更谈不上将用户和流量变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新的平台最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 为适应这一变化趋势, 传统媒体纷纷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建立移动互联平台之上。2014年, 客户端已成为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主要入口, 也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应用。除此之外, 手机网站、手机报也是媒体进入移动互联网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没有足够的技术和资金力量开发新平台的媒体, 利用微博、微信等公共技术平台, 或者利用公共平台开放的接口进行再开发, 也是一个常用的策略选择。
(四)创新和重塑市场经营方式
媒体在研发产品之初, 就要对其商业模式有清晰的设计, 收费信息、广告、线下活动、O2O (线上线下的物品和服务销售) 都是可以考虑的商业模式。深耕信息产品的生产和应用, 通过信息的个性化定制、互动化传播、专业化深度增加信息产品价值、形成稳定而富有黏性的用户群成为媒体盈利模式的起点。利用对用户的精准分析所形成的用户数据库服务、利用分众互动传播所形成的用户社区群, 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广告主、创造高效的广告收入。另外, 除了搭建信息平台外, 媒体还可以连接更多的平台接口, 开展电子商务(购物、支付), 并连接阅读、游戏、金融、旅游等服务, 成为多种媒介、多个产业同时实现共赢的增值空间。
用户群已成为新媒体的经营模式的起点: 用内容作为建立用户群的入口, 通过社群去运营用户, 再用服务变现流量价值, 关键在于抓住用户需求, 提供内容和服务。在互联网时代, 拥有用户群, 掌握用户资源, 才能拥有主导核心产业的能力。
图:新媒体的商业逻辑: 从广告售卖到用户运营
(五)改革媒体管理机制
互联网媒体的发展方向是以用户为核心, 实现多样化的内容服务产品向多元媒体终端分发。因此, 媒体组织结构再造的核心, 首先是要打破按照部门划分生产的格局。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往往是按照地域和专业来架构的。
这样的设置不符合新媒体环境喜爱生产重度垂直化细分产品的需要。
新媒体的运营要求媒体内部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关系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确保多平台、多渠道协同工作的”超级中枢”。在新框架的推动下, 采编、技术、运营(数据分析) 人员将组成若干个小型项目小组, 形成以产品和项目为导向的更加灵活的组织形式。改革的核心就是组织的扁平化, 围绕产品构建各个作业单元, 推行产品经理主导制。
图:新媒体组织管理架构
(六)构建互联网时代传媒产业价值链
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传媒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和聚合。
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 概念, 传媒业的价值链可以分为信息收集、信息生产、信息传输、信息接收和信息服务五个部分。明确媒体的目标用户, 在信息收集与生产环节, 以动态、专业、分众的内容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形态的形式生产优质的内容服务产品竞争用户入口; 在信息传输和接收环节, 推动优质产品向移动端、网络版、数字化媒体连接, 通过微信、微博、APP、网站等全媒体渠道扩大用户规模; 在信息服务与增值环节, 通过多样应用功能平台的集成以信息收费、广告、电子商务为入口实现用户价值。建立与用户的持续连接, 提高每个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 追求整体价图3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产业价值链值链的有序循环是互联网时代媒体产业走向聚合的方向和趋势。
图:互联网时代的传媒产业价值链
观研天下发布的《2018年中国互联网传媒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内容严谨、数据翔实,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向、市场前景、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我中心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它是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洞悉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本报告是全面了解行业以及对本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
第一章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2016-2017年互联网传媒行业发展情况概述
一、互联网传媒行业相关定义
二、互联网传媒行业基本情况介绍
三、2016-2017年互联网传媒行业国内发展特点分析
第二节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模型原理介绍
二、互联网传媒行业产业链条分析
三、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产业链环节分析
1、上游产业
2、下游产业
第三节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一、互联网传媒行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二、2017年互联网传媒行业所属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四节 2016-2017年互联网传媒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二、 2016-2017年互联网传媒行业的赢利性分析
四、 2016-2017年互联网传媒行业的经济周期分析
三、互联网传媒行业附加值的提升空间分析
第五节 2016-2017年国中互联网传媒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一、互联网传媒行业技术壁垒分析
二、互联网传媒行业规模壁垒分析
三、互联网传媒行业品牌壁垒分析
四、互联网传媒行业其他壁垒分析
第二章 2016-2017年全球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全球互联网传媒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第二节2016-2017年全球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区域分布情况
第三节 2016-2017年亚洲互联网传媒行业地区市场分析
一、2016-2017年亚洲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二、2016-2017年亚洲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分析
三、2018-2024年亚洲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四、2018-2024年亚洲互联网传媒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节 2016-2017年北美互联网传媒行业地区市场分析
一、2016-2017年北美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二、2016-2017年北美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分析
三、2018-2024年北美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四、2018-2024年北美互联网传媒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五节 2016-2017年欧盟互联网传媒行业地区市场分析
一、2016-2017年欧盟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二、2016-2017年欧盟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分析
三、2018-2024年欧盟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四、2018-2024年欧盟互联网传媒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六节 2018-2024年世界互联网传媒行业分布走势预测
第七节 2018-2024年全球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一、2018-2024年亚洲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二、2018-2024年北美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三、2018-2024年欧盟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章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6-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二、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四、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析
六、居民消费价格变化分析
七、对外贸易发展形势分析
第二节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监管体制现状
二、行业主要政策法规
第四节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产业社会环境发展分析
一、人口环境分析
二、教育环境分析
三、文化环境分析
四、生态环境分析
五、消费观念分析
第四章 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产业运行情况
第一节 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发展状况情况介绍
一、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二、行业技术现状分析
三、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二节 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第三节 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供应情况分析
一、行业生产企业分析
二、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产能情况分析
三、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产能区域分布情况
第四节 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一、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行业需求量分析
二、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行业需求区域分布
第四节 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五章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市场格局分析
第一节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竞争现状分析
一、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二、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主要品牌分析
第二节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中国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中国行业企业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
第五节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竞争力分析
一、生产要素
二、需求条件
三、支援与相关产业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
五、政府的作用
第六章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第一节 2016-2017年互联网传媒行业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一、成本因素
二、供需因素
三、渠道因素
四、其他因素
第二节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价格现状分析
一、2016-2017年互联网传媒行业平均价格走势回顾分析
二、2018年互联网传媒行业平均价格走势预测
第三节 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平均价格走势预测
一、价格预测依据
二、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平均价格走势预测
三、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平均价格增速预测
第七章 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区域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区域市场规模分布
第二节 2015-2017年中国华东地区互联网传媒市场分析
一、华东地区概述
二、华东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三、2015-2017年华东地区互联网传媒市场规模分析
第三节 华中地区市场分析
一、华中地区概述
二、华中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三、2015-2017年华中地区互联网传媒市场规模分析
第四节 华南地区市场分析
一、华南地区概述
二、华南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三、2015-2017年华南地区互联网传媒市场规模分析
第五节 华北地区市场分析
一、华北地区概述
二、华北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三、2015-2017年华北地区互联网传媒市场规模分析
第八章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竞争情况
第一节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SWOT分析
一、行业优势分析
二、行业劣势分析
三、行业机会分析
四、行业威胁分析
第三节 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竞争环境分析(PEST)
一、政策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社会环境
四、技术环境
第九章 中国互联网传媒所属行业数据监测
第一节 中国互联网传媒所属行业总体规模分析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二、行业资产规模分析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传媒所属行业产销与费用分析
一、产成品分析
二、销售收入分析
三、负债分析
四、利润规模分析
五、产值分析
六、销售成本分析
七、销售费用分析
八、管理费用分析
九、财务费用分析
十、其他运营数据分析
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传媒所属行业财务指标分析
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第十章 我国互联网传媒行业重点生产企业分析(随数据更新有调整)
第一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二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三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四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五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六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七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八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九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十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十一章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发展前景分析与预测
第一节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一、2018-2024年行业国内投资环境分析
二、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机会分析
三、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投资增速预测
第二节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发展预测
一、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二、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规模增速预测
三、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产值规模预测
四、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产值增速预测
第四节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盈利走势预测
一、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毛利润同比增速预测
二、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预测
第十二章 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投资风险与营销分析
第一节 2018-2024年互联网传媒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2018-2024年互联网传媒行业政策风险分析
二、2018-2024年互联网传媒行业技术风险分析
三、2018-2024年互联网传媒行业竞争风险分析
四、2018-2024年互联网传媒行业其他风险分析
第二节 2018-2024年互联网传媒行业企业经营发展分析及建议
一、2018-2024年互联网传媒行业经营模式
二、2018-2024年互联网传媒行业生产模式
三、2018-2024年互联网传媒行业销售模式
第三节 2018-2024年互联网传媒行业应对策略
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
三、企业自身应对策略
第十三章 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发展策略及投资建议
第一节 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品牌战略分析
一、互联网传媒企业品牌的重要性
二、互联网传媒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三、互联网传媒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四、互联网传媒企业的品牌战略
五、互联网传媒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二节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
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
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
三、对重点客户的营销策略
四、强化重点客户的管理
五、实施重点客户战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战略综合规划分析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战略
三、业务组合战略
四、区域战略规划
五、产业战略规划
六、营销品牌战略
七、竞争战略规划
第十四章 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发展策略及投资建议
第一节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产品策略分析
一、产品开发策略
二、市场细分策略
三、目标市场的选择
第二节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营销渠道策略
一、 2018-2024年互联网传媒行业营销模式
二、2018-2024年互联网传媒行业营销策略
第三节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价格策略
第四节 观研天下行业分析师投资建议
一、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投资区域分析
二、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行业投资产品分析
图表详见报告正文(BGZQJP)
特别说明:观研天下所发行报告书中的信息和数据部分会随时间变化补充更新,报告发行年份对报告质量不会有任何影响,并有助于降低企事业单位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