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全球数据流量变化
云时代是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智能网络调配。数据中心作为核心网络节点,其流量会随着各种各样的应用而不断地变化。数据流量的承载靠智能的承载网络来支撑动态数据的调度。
由于大规模流量的潮汐变动和突发效应,比如阿里巴巴的“双十一”数据流量,单靠人去操作和调度是没办法做到的,所以未来的网络需要人工智能,未来的人工智能又需要网络来支撑,两者相辅相成。
混合云的时代,需要网络的SDN规划。传统的IT基础设施在10年后会锐减2/3,这2/3将会被公有云和私有云平分,形成混合云。IDC预测显示,80%的企业将会采用混合云的架构。前端基础设施的零成本,扩展性和伸缩性,新业务应用等是混合云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需要把这些孤岛连接起来并实现所有云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充分调度,这就需要广域网络更加智能更加灵活,网络的SDN规划就能更好解决这个问题,实现网络的智能化。
图:混合云应用
海量应用场景对时延和带宽提出新要求。以自动驾驶为例,自动驾驶要求时延很低,同时它又是一个大带宽的需求。满足自动驾驶的超低时延、大带宽需求,一个可行方案是引入边界语音、核心语音和雾计算,相比云计算就会离终端很近,减少了时延。而另外一部分大带宽和大数据的处理,不可能放到边缘,因为成本很高、效率很低,所以会回传到核心机房,这就引来了分布式的云架构。
不仅仅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会成为推动云服务的主力军,电信运营商的光网络架构也会向云化网络,数据中心承载转变。现有的网络承载了多个业务的运载体量,从长期来看,无论是民用还是专业的机房,最终都会归为统一的数据机房,为无线、固网、集客业务做支撑。这样复杂的网络,需要智能管控的功能,数据中心的互联以及光网络的SDN虚拟化是未来IDC必然的发展方向。
数据中心互联业务增长迅速。从2013年到2018年,数据中心业务将增长3倍,包含数据中心内部和之间的联系。DC之间的流量占比只达到8.5%,但是由于整个流量带宽技术非常庞大,所以仍然可观。DC之间需要高带宽、高速率、低延迟的光网络互联。光网络市场来自ICP的数据中心互联增长最快;传统固网或者移动网运营商随着网络重构,DCI的增长也将加快。DCI包括长途和城域,城域相对增长更快。
东西部数据中心功能开始分化。整个DC之间的流量占比会越来高,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DC越靠近客户,时间越短,但是对于密集发达地区,DC机房的建设需要庞大的资源,因此会导致DC的小型化,进而会促进DC之间流量的增长。大型DC的配套资源非常大,所以海量数据库会放在西部地区,但大型客户却都在东中部地区,因此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也会有DC互联的需求。
网络虚拟化向数据中心渗透。数据中心承载业务种类快速增长,数据中心之间、数据中心内部的业务开通和调度复杂程度指数级增长,必须通过将数据面和控制面分立,用软件定义网络结构,实现业务的灵活调度。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报告书内容严谨、数据翔实,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向、市场前景、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我中心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它是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洞悉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本报告是全面了解行业以及对本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第一章云计算行业基本情况
1.1云计算的相关概念
1.1.1云计算的定义及分类
1.1.2云计算的特点
1.1.3云计算的服务商类型
1.2云计算与SOA、SAAS
1.2.1SOA
1.2.2SaaS
1.2.3SOA、SaaS、云计算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全球云计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1全球云计算行业发展综述
2.1.1全球云计算产业运行现状
2.1.2全球云计算市场竞争状况
2.1.3全球云计算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2.1.4全球云计算运营商投资动态
2.2美国
2.2.1美国积极支持云计算产业发展
2.2.2龙头企业推动美国云计算行业快速发展
2.2.3美国云计算部署面临的挑战分析
2.3其他国家
2.3.1韩国
2.3.2英国
2.3.3德国
2.3.4新西兰
2.3.5加拿大
第三章-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3.1经济环境
3.1.1国内经济运行现状
3.1.2国内经济趋势判断
3.1.3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3.2政策环境
3.2.1国家大力促进云计算产业发展
3.2.2我国鼓励国内外企业合作云计算
3.2.3利好政策频出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
3.2.4云计算行业标准制定亟需加快
3.3技术环境
3.3.1国内技术水平
3.3.2最新技术动态
3.3.3技术发展方向
第四章-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4.1-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综述
4.1.1云计算行业发展历程
4.1.2云计算行业发展优势
4.1.3云计算行业运营商分析
4.1.4云计算行业运行现状
4.1.5公共云计算市场特征
4.1.6基础架构投资情况
4.2-云计算重点应用领域分析
4.2.1政府事业
4.2.2金融行业
4.2.3教育行业
4.2.4医疗产业
4.3云计算环境中数据中心管理分析
4.3.1云计算对运行管理变革的驱动
4.3.2云计算管理的目标
4.3.3选择合理的运行管理模型
4.4云计算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
4.4.1主要问题
4.4.2制约因素
4.4.3标准亟待完善
4.4.4政策建议
4.4.5产业发展策略
第五章-中国云计算行业重点区域发展分析
5.1云计算区域市场发展现状
5.1.1重庆建设国内最大“云计算”实验区
5.1.2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数据中心落户西安
5.1.3全球首个云计算应用网络平台落户海南
5.1.4南京云计算发展模式分析
5.1.5上海浦东云计算产业运行状况
5.1.6杭州市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
5.1.7台湾云计算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5.2云计算产业园区发展分析
5.2.1中关村云计算产业园
5.2.2杭州云计算产业园
5.2.3海西云计算产业园
5.2.4广州云计算产业基地
5.2.5宁波智慧东钱湖云计算平台
5.2.6两岸云计算产业示范区
5.2.7无锡云计算产业基地
5.2.8安徽宿州市云计算产业园
5.2.9呼和浩特云计算产业基地
5.3重点城市云计算产业比较分析
5.3.1北京
5.3.2上海
5.3.3无锡
5.3.4深圳
5.3.5佛山
5.3.6杭州
5.3.7成都
5.3.8天津
5.3.9青岛
5.3.10南京
第六章-中国企业云计算发展分析
6.1企业云计算发展概述
6.1.1不同模式
6.1.2基础架构
6.1.3具体措施
6.2重点云计算企业投资并购动态
6.2.1Verizon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三、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6.2.2戴尔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三、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6.2.3VMware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三、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6.2.4Centurylink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三、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七章-中国云计算行业产业链分析
7.1产业链介绍
7.1.1云计算行业产业链简介
7.1.2云计算行业产业链特征分析
7.2上游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分析
7.2.1上游产业发展现状
7.2.2上游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7.3下游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分析
7.3.1下游产业发展现状
7.3.2下游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八章中国云计算行业投资分析
8.1中国云计算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8.1.1政策扶持力度
8.1.2技术成熟度
8.1.3社会综合成本
8.1.4进入门槛
8.1.5潜在市场空间
8.2中国云计算行业投融资分析
8.2.1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8.2.2行业外资进入状况
8.2.3行业并购重组分析
8.3中国云计算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九章中国云计算行业投资风险及建议
9.1中国云计算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9.1.1经济环境风险
9.1.2政策环境风险
9.1.3市场环境风险
9.1.4其他风险
9.2中国云计算行业投资建议
9.2.1总体投资原则
9.2.2企业资本结构选择建议
9.2.3企业战略选择建议
9.2.4区域投资建议
9.2.5细分领域投资建议
第十章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
10.1国际云计算市场发展预测
10.1.1云计算将成为主要IT平台
10.1.2欧洲云计算服务总收入预测
10.1.3“云计算”将为全球创造巨大社会效益
10.1.4全球云计算服务器收入预测
10.1.5全球云管理软件市场预测
10.1.6未来全球云计算市场发展预测
10.2中国云计算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10.2.1我国云计算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10.2.2未来云计算成我国经济变革新引擎
10.2.3中国云计算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0.2.4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预测
10.3中国云计算重点应用领域预测
10.3.1媒体领域
10.3.2教育行业
10.3.3政府行业
10.3.4电信行业
10.4中国重点区域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
10.4.1上海市
10.4.2北京市
10.4.3广州市
10.4.4成都市
10.4.5哈尔滨
10.4.6内蒙古自治区
更多图表详见正文( GSLWK)
特别说明:中国报告网所发行报告书中的信息和数据部分会随时间变化补充更新,报告发行年份对报告质量不会有任何影响,并有助于降低企事业单位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