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咸水对作物的影响
土壤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载体,其性质和组成对作物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土壤中含有盐分,在同等灌溉条件下土壤溶液浓度高于非盐化土,造成土壤水势降低,植物吸水困难,从而形成生理干旱。同时,由于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盐分离子,有害的离子反应也会抑制作物生长,这些影响将使作物再生育性状上或多或少表现出受盐害迹象,最终影响到作物产量。
水盐分布与理化性质的影响
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应该具有良好的传导水分和空气的能力,同时耕作层应适宜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渗透性减小和抑制耕作层适宜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是咸水灌溉后土壤的主要问题。特别钠离子的增加会引起土壤颗粒收缩、胶体颗粒的分散和膨胀,导致土壤孔隙的减少,影响土壤的渗透性和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过量盐分会引起土壤结皮,导致土壤渗透性减少。
对灌溉制度的影响微咸水灌溉会导致土壤中盐分的积累,盐分的积累程度与灌水矿化度和灌水量有关,进入土壤的盐分会随灌水最的增加和灌水矿化度的升高而增加;盐分的累积深度与降水量、灌水矿化度、灌水方式、灌水制度和土壤性质等密切相关。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是微咸水灌溉条件下控制盐分累积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达到一定的灌水量,上层土壤盐分才会得到充分淋洗。当灌溉水盐分浓度升高时,棉花籽棉产量随着灌溉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所以,利用咸水灌溉时一次性灌溉量不宜过低,否则会使一部分盐分滞留在表层土壤,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淋溶对防止盐分积累是必要的,当土壤中盐分积累到危害作物生长的水平时应进行洗盐,并估算作物的淋洗需水址。一般情况下,推荐淋洗需水量为15%~20%,具体数值还取决于作物种类和土壤与灌溉水中的盐分含量。咸水灌溉影响作物生长主要在于土壤溶液盐度,尤其是土壤中的Na,Cl离子含量和土壤基质势,因此,可通过保持土壤中水分有效性而减轻盐分累积造成的危害。高频次灌溉使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由此可将土壤溶液的盐分浓度降至最低限度。
各处理灌水后盐分均值分析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微咸水灌溉的方式
微咸水灌溉的方式有利用微咸水直接灌溉、咸淡水混灌和咸淡水轮灌三种。
1.1微咸水直接灌溉
在没有淡水资源或淡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可直接利用微咸水资源进行灌溉,但应保证灌溉后土壤含盐量和溶液浓度不超过作物耐盐极限。由于微咸水对农作物的幼苗有一定危害,因此,利用微咸水灌溉要避开作物幼苗期。一般情况下,用3~5g/L的微咸水在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的生长期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都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直接利用咸水进行灌溉,需注意以下几点:
(1)农田要有排水条件,使地下水位始终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以防返盐;
(2)掌握好灌水时机及灌溉次数,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需水期,浇1~2水“救命水”;
(3)充分利用汛期降雨及秋冬灌水压洗盐分;
(4)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
(5)加强田间科学管理,平整土地,采用畦灌或其他先进灌溉方法以减少渗漏。
1.2咸淡水轮灌
咸淡水轮灌方式是在轮作中用微咸水灌溉耐盐作物或作物耐盐生长阶段,用淡水灌溉耐盐力差的作物或作物非耐盐生长阶段。轮灌的时间和水量随着两种水的矿化度、作物种植方式和水源供给条件等而变化。如旱季用微咸水,降雨后有地表水时用淡水灌溉;在不同作物轮作或套种时,强耐盐作物(如棉花)用微咸水,弱耐盐作物(如小麦、玉米、大豆)用淡水;播前和苗期用淡水,而在作物生长的中、后期用微咸水。陈秀玲等在河北沧州南皮试区用小于1g/L淡水灌溉小麦苗期,拔节以后用5~6g/L咸水灌溉,小麦产量达到303kg/亩,仅比全生长期用淡水灌溉的低2.2%。
对于咸淡水轮灌地区,微咸水浓度越高,用微咸水灌溉的次数应越少;对于一直用微咸水灌溉的地区,为了降低土壤溶液的浓度以及淋洗土壤中的盐分,应加大微咸水灌溉定额,尤其是一次灌溉水量。
1.3咸淡水混灌
咸淡水混灌方式是在有碱性淡水的地区将其与咸水混合,克服原咸水的盐危害及碱性淡水的碱危害。机理主要是由于两种水的相互稀释,而降低矿化度、盐度和碱度,两种水的离子相互发生化合作用而降低残余碳酸钠。将高矿化度的咸水与淡水或低矿化度的咸水合理配比后,有利于改善水质,形成适合于作物生长的微咸水再用于灌溉。混灌在提高灌溉水水质的同时,也增加了可灌水的总量,使以前不能使用的碱水或高盐度的咸水得以利用。
利用咸淡混浇技术灌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既减少深层淡水的开采量,充分利用浅层微咸水,降低生产成本,又缓解了水资源紧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郭永辰等在南皮试区利用深层碱性淡水与浅层咸水混合灌溉,冬小麦、夏玉米两季单产10年(1980~1990年)平均达到557kg/亩,比不灌溉的农田增产162.7%,比全生长期用4~6g/L咸水灌溉的农田增产20%。
观研天下(Insight&Info Consulting Ltd)发行的报告书《2018-2023年中国微咸水产业市场规模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趋势研究报告》主要研究微咸水行业市场经济特性(产能、产量、供需),投资分析(市场现状、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竞争因素等)、工艺技术发展状况、进出口分析、渠道分析、产业链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的主导驱动因素、政策环境、重点企业分析(经营特色、财务分析、竞争力分析)、商业投资风险分析、市场定位及机会分析、以及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公司多年来已为上万家企事业单位、咨询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专业的行业分析报告。我们的客户涵盖了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华特迪士尼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上百家世界行业领先企业,并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我们的行业分析报告内容可以应用于多种项目规划制订与专业报告引用,如项目投资计划、地区与企业发展战略、项目融资计划、地区产业规划、商业计划书、招商计划书、招股说明书等等。
第一章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发展概述
1.1 微咸水收集行业发展情况1.1 .1微咸水收集定义
1.1 .2微咸水收集行业发展历程
1.2 微咸水收集产业链分析
1.3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第二章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2.1 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2.2 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2.3 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2.4 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第三章 微咸水收集产品生产工艺及技术趋势研究
3.1 质量指标情况
3.2 国外主要生产工艺
3.3 国内主要生产方法
3.4 国内外技术对比分析
3.5 国内外最新技术进展及趋势研究
第四章全球微咸水收集产品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4.1 全球微咸水收集市场现状分析
4.1.1全球微咸水收集产品市场供需分析
4.1.2全球微咸水收集价格走势分析
4.1.3全球微咸水收集产品市场运行特征分析
4.2 全球微咸水收集产品主要国家及地区发展情况分析
4.2.1美国
4.2.2亚洲
4.2.3欧洲
4.3 全球微咸水收集产品外商在华投资动态
第五章国内微咸水收集产品市场运行结构分析
5.1 国内微咸水收集市场规模分析
5.1.1 总量规模
5.1.2 增长速度
5.1.3 市场季节变动分析-报告基地出版
5.2 国内外微咸水收集产品市场供给平衡性分析
第六章 近3年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市场现状运营分析
6.1 微咸水收集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6.1 .1 近3年中国微咸水收集市场规模分析
6.1 .2 2017-2024年中国微咸水收集市场规模预测
6.2 微咸水收集产品产能分析及预测
6.2 .1 近3年中国微咸水收集产能分析
6.2 .2 2017-2024年中国微咸水收集产能预测
6.3 微咸水收集产品产量分析及预测
6.3 .1 近3年中国微咸水收集产量分析
6.3 .2 2017-2024年中国微咸水收集产量预测
6.4 微咸水收集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6.4 .1 近3年中国微咸水收集市场需求分析
6.4 .2 2017-2024年中国微咸水收集市场需求预测
6.5 微咸水收集价格趋势分析-
6.5 .1 近3年中国微咸水收集市场价格分析
6.5 .2 2017-2024年中国微咸水收集市场价格预测
6.6 微咸水收集产品市场容量分析及预测
6.6 .1 近3年中国微咸水收集市场容量分析
6.6 .2 2017-2024年中国微咸水收集市场容量预测
6.7 微咸水收集行业生产分析
6.7.1产品及原材料进口、自有比例
6.7.2国内产品及原材料生产基地分布
6.7.3产品及原材料产业发展分析
6.7.4产品及原材料产能情况分析-中国报告基地
6.8 近3年微咸水收集行业市场供给分析
6.8.1 微咸水收集生产规模现状
6.8.2 微咸水收集产能规模分布
6.8.3 微咸水收集市场价格走势
6.8.4 微咸水收集重点厂商分布
6.8.5 微咸水收集产供状况分析
第七章微咸水收集国内拟在建项目分析及竞争对手动向
7.1 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动向
7.2 国内拟在建项目分析
第八章 近3年微咸水收集行业主要原材料采购状况分析
8.1 近3年微咸水收集成本分析
8.1.1 原材料成本走势分析
8.1.2劳动力供需及价格分析
8.1.3其他方面成本走势分析
8.2 上游原材料价格与供给分析
8.2.1主要原材料情况-版权
8.2.2主要原材料价格与供给分析
8.2.3 2017-2024年主要原材料市场变化趋势预测
8.3 微咸水收集产业链的分析
8.3.1 行业集中度-中国报告基地
8.3.2主要环节的增值空间
8.3.3行业进入壁垒和驱动因素
8.3.4上下游产业影响及趋势分析
第九章 近5年国内微咸水收集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9.1 近5年国内微咸水收集产品进口情况分析
9.2 近5年国内微咸水收集产品出口情况分析
9.3 近5年国内进出口相关政策及税率研究
9.4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市场分析
9.5 2017-2024年微咸水收集产品进出口预测分析
第十章 近3年中国微咸水收集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10.1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10.2 行业集中度分析
10.3 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10.4 微咸水收集竞争力优势分析
10.5 微咸水收集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0.5 .1微咸水收集行业竞争分析
10.5 .2国内外微咸水收集竞争分析
10.5 .3中国微咸水收集市场竞争分析
10.5 .4中国微咸水收集市场集中度分析
10.5 .5中国微咸水收集竞争对手市场份额
10.5 .6中国微咸水收集主要品牌企业梯队分布
第十一章 行业成长性分析
11.1 近3年行业销售收入增长分析
11.2 近3年行业总资产增长分析
11.3 近3年行业固定资产增长分析
11.4 近3年行业净资产增长分析
11.5 近3年行业利润增长分析
11.6 2017-2024年行业增长预测
第十二章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12.1 近3年行业销售毛利率
12.2 近3年行业销售利润率
12.3 近3年行业总资产利润率
12.4 近3年行业净资产利润率
12.5 近3年行业产值利税率
12.6 2017-2024年行业盈利能力预测
第十三章近3年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营销策略和销售渠道考察
13.1 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目前主要营销渠道分析
13.2 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重点企业营销策略
13.3 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产品营销策略建议
13.4 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营销渠道变革报告基地专家研究
13.4.1 微咸水收集行业营销渠道新理念
13.4.2 微咸水收集行业渠道管理新发展
13.4.3 当前中国中小企业的外部营销环境
13.4.4 中小企业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3.5 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营销渠道发展趋势点评
13.5.1营销渠道结构扁平化
13.5.2营销渠道终端个性化
13.5.3营销渠道关系互动化
13.5.4营销渠道商品多样化
第十四章 中国微咸水收集产业市场营销策略竞争深度研究
14.1 不同规模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竞争分析
14.1.1不同规模企业市场产品策略
14.1.2不同规模企业市场渠道策略
14.1.3不同规模企业市场价格策略
14.1.4不同规模企业广告媒体策略
14.1.5不同规模企业客户服务策略
14.2 不同所有制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竞争分析
14.2.1不同所有制企业市场产品策略
14.2.2不同所有制企业市场渠道策略
14.2.3不同所有制企业市场价格策略
14.2.4不同所有制企业广告媒体策略
14.2.5不同所有制企业客户服务策略
14.3 不同规模企业/所有制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专家观点
第十五章中国微咸水收集重点企业竞争力分析
15.1 微咸水收集公司
15.1.1企业概况
15.1.2企业财务指标
15.1.3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5.1.4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15.1.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5.1.6企业发展新动态与战略规划分析
15.2 微咸水收集公司
15.3 微咸水收集公司
15.4 微咸水收集公司
15.5 微咸水收集公司
15.6 微咸水收集公司
15.7 其他重点优势企业分析
第十六章 近3年微咸水收集地区销售情况及竞争力深度研究
16.1 微咸水收集华北地区行业发展状况
16.1.1 微咸水收集供给情况
16.1.2 微咸水收集需求情况
16.1.3 微咸水收集行业动态
16.1.4 微咸水收集行业市场运行情况
16.2 微咸水收集东北地区行业发展状况
16.2.1 微咸水收集供给情况
16.2.2 微咸水收集需求情况
16.2.3 微咸水收集行业动态
16.2.4 微咸水收集行业市场运行情况
16.3 微咸水收集华东地区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16.3.1 微咸水收集供给情况
16.3.2 微咸水收集需求情况
16.3.3 微咸水收集行业动态
16.3.4 微咸水收集行业市场运行情况
16.4 微咸水收集华南地区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16.4.1 微咸水收集供给情况
16.4.2 微咸水收集需求情况
16.4.3 微咸水收集行业动态
16.4.4 微咸水收集行业市场运行情况
16.5 微咸水收集西部地区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16.5.1 微咸水收集供给情况
16.5.2 微咸水收集需求情况
16.5.3 微咸水收集行业动态
16.5.4 微咸水收集行业市场运行情况
16.6 微咸水收集华中地区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16.6.1微咸水收集供给情况
16.6.2微咸水收集需求情况
16.6.3微咸水收集行业动态
16.6.4 微咸水收集行业市场运行情况
第十七章近3年微咸水收集下游应用行业发展分析
17.1 下游应用行业发展状况
17.2 下游应用行业市场集中度
17.3 下游应用行业发展趋势
17.4下游行业需求分析
17.4.1下游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17.4.2下游行业领域应用现状
17.4.3下游行业对微咸水收集的需求规模
17.4.4下游行业微咸水收集行业主要企业及经营情况
17.4.5下游行业微咸水收集需求前景
第十八章 2017-2024年微咸水收集行业前景展望
18.1 2017-2024年行业供求形势展望
18.1.1 上游原料供应预测及市场情况
18.1.2 2017-2024年微咸水收集下游需求行业发展展望
18.1.3 2017-2024年微咸水收集行业产能预测
18.1.4进出口形势展望--中国报告基地网
18.2 微咸水收集市场前景分析
18.2.1 微咸水收集市场容量分析
18.2.2 微咸水收集行业利好利空政策
18.2.3 微咸水收集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18.3 对微咸水收集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18.3.1 中国微咸水收集发展方向分析-
18.3.2 2017-2024年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发展规模
18.3.3 2017-2024年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18.4 2017-2024年微咸水收集行业供需预测
18.4.1 2017-2024年微咸水收集行业供给预测
18.4.2 2017-2024年微咸水收集行业需求预测
18.5 影响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关键趋势
18.5.1 市场整合成长趋势- 版权
18.5.2需求变化趋势及新的商业机遇预测
18.5.3企业区域市场拓展的趋势
18.5.4科研开发趋势及替代技术进展
18.5.5影响企业销售与服务方式的关键趋势
18.5.6中国微咸水收集行业SWOT分析
18.6 行业市场格局与经济效益展望
18.6.1 市场格局展望
18.6.2 经济效益预测-纵 横版权
18.7 总体行业“十三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18.7.1 2017-2024年微咸水收集行业国际展望
18.7.2 2017-2024年国内微咸水收集行业发展展望
第十九章 2017-2024年微咸水收集行业创新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19.1 创新投资环境的分析与对策
19.2 创新投资机遇分析
19.3 创新投资风险分析
19.3.1 政策风险
19.3.2经营风险
19.3.3技术风险
19.3.4进入退出风险
19.4 创新投资策略与建议
19.4.1 企业资本结构选择
19.4.2 企业战略选择
19.4.3 投资区域选择
19.4.4 专家创新投资建议
第二十章 2017-2024年微咸水收集行业盈利模式与营销战略分析
20.1 我国微咸水收集行业商业模式探讨
20.1.1 行业国内营销模式分析
20.1.2 行业主要销售渠道分析
20.1.3 行业促销方式分析
20.2 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研究
20.3 微咸水收集行业企业品牌营销战略分析
20.3.1 产品质量保证
20.3.2 生产技术提升
20.3.3 产品结构调整
20.3.4 产品销售网络
20.3.5 品牌宣传策略
20.3.6 销售服务策略
20.3.7 品牌保护策略
20.3.8 品牌发展战略分析
20.4 我国微咸水收集行业发展与投资注意事项分析
20.4.1 产品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20.4.2 项目投资注意事项
20.4.3 产品生产开发注意事项
20.4.4 产品销售注意事项
20.5 投资路径设计
20.5.1 投资对象
20.5.2 投资模式
20.5.3 预期财务状况分析
20.5.4 风险资本退出方式
第二十一章2017-2024年微咸水收集行业项目投资建议
21.1 中国生产、营销企业投资运作模式分析
21.2 外销与内销优势分析
21.3 2017-2024年全国投资规模预测
21.4 2017-2024年微咸水收集行业投资收益预测
21.5 2017-2024年微咸水收集项目投资建议
图表详见正文(FSWJP)
特别说明:观研天下所发行报告书中的信息和数据部分会随时间变化补充更新,报告发行年份对报告质量不会有任何影响,请放心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