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起步慢,步伐快
生物技术药物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后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已由生物制品、生化药物、微生物药物逐步发展到生物工程技术药物。特别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产品重组人干扰素α1b研发成功后,标志着DNA重组技术的实质性进展。随着生物技术与制药产业的联手合作,以及多项资源的不断整合,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已发展到200多家,其中具有基因工程药物产品项目的企业约占1/3左右。
总体来看,我国生物工程技术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重组基因药物开发起步较晚,但同时也具有步伐较快的特点,据统计:截至到2003年,我国已有重组人干扰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介素-2、人生长素、葡激酶、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人胰岛素等21种基因工程药品投入市场,约占世界畅销生物技术药物的16%左右,其中近1/3为国家创新药物。另有100多个品种在临床研究之中,虽说许多项目仍处于研究阶段,但是生物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医药市场上闪烁的亮点。
在全球,生物工程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从而推动了基因重组DNA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的研究进程,第二代生物技术药物正在逐渐取代第一代多肽、蛋白质类替代治疗剂,不断改进的重组表达系统已进入真菌、昆虫细胞和转基因制品领域,新型生物技术药物已成为全球的热点,将进一步掀起了生物工程产业的崛起,也成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平台。
随着科研开发的推进,增强免疫调节剂、基因药物和细胞治疗制剂将逐渐成为市场的主体,此外,天然产物综合利用转化也孕育了不少商机,在生物医药多元化发展形势下,生物技术药物市场将逐渐得到改观,也将给国内生物制药企业带来良好的机遇。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已经从跟踪仿制向自主创新转变,一些基因工程药物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形成了一些优势品牌,但是仍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在产业链上的中、下游药品产业化方面有待深入开发。毋庸置疑,生物工程药业具有技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特点,研发、仿制和产业化举步维艰,这已是国产生物工程药物品种少的原因所在。因此,有条件的研发机构应加强与国外研发技术的交流、合作,利用自身优势承担一定量的生物新药外包项目或增值开发项目,这有利于企业软、硬件的建设,对于提高研发能力具有较快的促进作用。
到2010年生物制药可成长为200亿美元产业
跨入21世纪后,植物药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指原来的天然来源的药品(据统计,天然来源的药品约占目前国际市场上药品销售总额的1/4),还包含利用植物生产的抗体类药品。
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抗体类治疗药市场规模仅为7亿美元左右,到2002年已上升至12亿美元。预计到2006年,全球抗体类药物市场将达90亿美元。目前,国外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抗体类药品总数已有数十种,基本上都是利用哺乳类动物细胞培养法或微生物培养法进行生产。专家估计,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人用抗体类药品有望在今后几年内陆续上市。有人预测,“植物抗体”类药品将成为一种能左右世界医药市场的新型治疗药,其市场潜力不可低估。
遗传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上高额利润的刺激,已使美国生物制药业处于万箭齐发、蓬勃发展的局面。通过生物制药方法--将某种所需的抗体或蛋白质的基因片段嵌入拼接到某种植物基因上,并在大田里种植这种转基因作物,然后进行提取和提纯,可大幅度削减生产成本。亚利桑那大学研究人员认为,生物制药不只局限于制造口服或注射用药,用植物“种植疫苗”的市场前景也十分广阔。据专家预计,到2010年,生物制药可成长为200亿美元的产业。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