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态势及投资动向研究报告》
服务中国游客出境游的跨境支付:我国作为出境游大国,位居全球出境游规模第一位,2015年消费规模为2150亿美元,平均1800美元/人次。这是一个规模大、笔均高、利润厚的消费场景,然而传统的支付方式门槛较高,如需特定外币银行卡,并收取高昂的手续费等,这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了切入机会。从日韩、东南亚等出境游热门地点入手,支付宝、微信支付陆续接入海外商户。


截至2017年底,支付宝已经接入36个国家和地区,微信支付已接入19个国家。这是支付机构拓展海外业务的第一步,以国内积累的用户基础和不断增长的跨境消费需求撬动海外商户接入。在业务模式上,除了资金的跨境清算,移动支付应用的海外运营模式与国内类似,技术手段也没有区别,几乎可以将国内的模式平移到海外。

服务海外用户的当地钱包。随着支付机构对海外商户的接入、对当地市场了解加深,发现在一些国家存在快速增长的消费支付需求和当地支付条件之间的不匹配,这为支付机构服务当地市场打开了大门。阿里和腾讯纷纷通过自建+投资的方式布局海外市场的当地钱包。
比如在香港地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均推出了服务香港本地用户的钱包版本,并已支持基本的充值、转账、线上/线下商户支付等功能。事实上,香港的支付体系一直以落后著称:虽然有全港通行的“八达通”卡,但是不能用于出租车等场景,也不是所有零售店都接受。在香港发展移动支付,不仅有利于大陆游客,也有利于当地人民。

投资方面,以“阿里系”为例,近年来连续投资了韩国、东南亚、南亚多个国家的领先电子钱包。除了资金支持,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还进行技术、运营、业务发展战略等层面的经验输出,帮助当地钱包借助国内发展的经验快速崛起。“阿里系”投资最集中的是印度市场。

对金融业务的全球化布局有长远意义。支付机构通过在海外布局,可以在更广的地域范围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展衍生业务,例如不同国家间的汇款转账。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拓宽地域,支付宝、微信支付已不再定位是中国领先的支付机构,而是全球性的钱包,打通各地区的用户、商户、合作机构、资金流和信息流,成为面向全球用户的金融服务提供商。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