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发展态势及十三五盈利战略分析报告》
1、新玩法:技术升级、消费升级带来的玩法升级
技术升级: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信息输入、处理效率。技术一直是驱动支付行业体验升级、提升信息输入和处理效率的重要力量。以用户登录环节为例,就经历了密码验证-指纹验证-刷脸验证的演变,还会继续演变下去。支付宝和肯德基合作推出的线下刷脸支付,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肯德基自助点餐机上选好餐,选择“支付宝刷脸付”,进行人脸识别,再输入与支付宝账号绑定的手机号,确认后即可支付。支付过程不到10秒,无需输入密码,也无需掏出手机。以AmazonGo为代表的无人店更是前沿技术的领先探索者。通过人脸识别、物联网等技术捕获信息,将支付环节隐形化,无需额外操作即可完成购物支付。

消费升级:多环节融合,提升产业运作效率。在消费升级的大潮下,用户越来越注重体验,商家也更关注对消费者的洞察和服务升级。支付机构纷纷围绕支付推出新玩法。
借线上流量和玩法,促线下消费。以微信支付和星巴克合作推出的“用星说”为例,用户在微信上可以互赠星巴克礼品卡,收到礼品卡的用户再去门店消费。这是一个成功融合社交元素促进线下消费的例子——模仿红包的界面与操作,用户上手方便,并且可以在群里抢咖啡券,增加了互动性;可以定制封面、赠送的内容(某一款咖啡或者某一面值),增加了趣味性。这些都提升了礼品卡对用户的吸引力。

打通会员信息,方便用户,赋能商户。以微信支付推出的麦当劳小程序为例。用户在线下门店消费时,可以直接在线上点餐并支付,免去排队麻烦;同时,可以直接积分,不仅用户方便,商户也可以获得第一手的用户消费、积分数据,为未来进行精准服务和营销提供了基础。支付宝的“生活号”和小程序也有类似功能。

支付宝:强于运营,线下场景布局既早且多。阿里从2014年就开始投资布局线下场景,并且在2016年率先提出新零售的概念,试图以线上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改造传统线下零售的痛点。“阿里系”的淘宝、支付宝、高德地图、阿里云、口碑网可以形成一个“新零售闭环”,让用户的消费行为尽可能留在体系内。相比之下,腾讯就没有类似的闭环,因为它没有电商和自营O2O业务。
微信支付:优势在用户规模和以小程序为代表的创新产品。通过扫一扫的动作,微信可以自然连接线上9亿用户和线下场景;主打快速方便的小程序也在开放越来越多的功能,探索与线下各场景的深度结合,打通用户、数据、支付服务,提供更顺畅的使用体验。用户对微信的使用频率和时间永远是最高的,这使得腾讯拥有几乎无穷无尽的流量优势和很高的导流效率。
2、新业态:以支付为基础滋养其他业务
支付像土壤,孕育其他高利润业务。第三方支付经历了近几年的高速增长后,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和数据。作为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环节,支付也逐渐成为其他金融业务的流量入口,并提供决策支持。支付业务早已成为其他更高利润业务的流量入口和孵化器,滋养后者的发展壮大。
巨大的用户流量+自然的场景过渡。支付是对资金的使用,而用户对这些资金的安排为其他产品创造了机会。
理财:支付资金充裕、支付账户有余额的用户,必然希望实现对余额的有效利用,产生互联网理财需求。典型代表是2013年推出的余额宝,它创造性的为支付账户提供理财收益,同时又保持随时消费的灵活性,在体验上做到极大的便利,规模一路攀升,AUM在2017年末已达到1.57万亿。腾讯也推出过理财通、零钱通等类似产品。

贷款:对于那些没有足够资金进行支付的用户,消费贷应运而生。以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为例,一方面为用户提供消费所需资金,提升支付成功率,另一方面则利用支付用户流量,拓展了毛利更高的贷款业务。2016年“双11”,支付宝将花呗作为默认支付方式,显著提升了购物高峰期的支付成功率以及笔均支付金额。
数据价值。相比流量,数据的价值更加隐性,也更有深远意义。金融的本质是对风险的定价,而数据在风险评估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支付对应的交易数据。通过补充支付相关数据,提升风控模型准确度,从而实现对用户更精准的评估。支付机构推出的贷款类产品如花呗、借呗,征信产品如芝麻征信,以及智能投顾等均是数据驱动下的典型案例。未来,其应用场景也会从金融业务进一步拓展,服务广告、零售等更多领域。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