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移动支付行业技术及商业模式创新分析(图)

       移动支付还能有什么创新吗?当然有。不仅在技术上有创新,在商业模式和目标用户上也能有创新。准确的说,我们从2013年才开始进入移动支付时代,现在还是创新的高发期。当年微信支付依靠红包和线下扫码而占据先机,今后随时可能有更重量级的创新出现,颠覆市场格局。在成为全球第一大移动支付市场之后,中国也具备了向国外进行商业模式输出的能力,尽管这种输出不会一蹴而就。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发展态势及十三五盈利战略分析报告

       1、新玩法:技术升级、消费升级带来的玩法升级

       技术升级: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信息输入、处理效率。技术一直是驱动支付行业体验升级、提升信息输入和处理效率的重要力量。以用户登录环节为例,就经历了密码验证-指纹验证-刷脸验证的演变,还会继续演变下去。支付宝和肯德基合作推出的线下刷脸支付,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肯德基自助点餐机上选好餐,选择“支付宝刷脸付”,进行人脸识别,再输入与支付宝账号绑定的手机号,确认后即可支付。支付过程不到10秒,无需输入密码,也无需掏出手机。以AmazonGo为代表的无人店更是前沿技术的领先探索者。通过人脸识别、物联网等技术捕获信息,将支付环节隐形化,无需额外操作即可完成购物支付。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消费升级:多环节融合,提升产业运作效率。在消费升级的大潮下,用户越来越注重体验,商家也更关注对消费者的洞察和服务升级。支付机构纷纷围绕支付推出新玩法。

       借线上流量和玩法,促线下消费。以微信支付和星巴克合作推出的“用星说”为例,用户在微信上可以互赠星巴克礼品卡,收到礼品卡的用户再去门店消费。这是一个成功融合社交元素促进线下消费的例子——模仿红包的界面与操作,用户上手方便,并且可以在群里抢咖啡券,增加了互动性;可以定制封面、赠送的内容(某一款咖啡或者某一面值),增加了趣味性。这些都提升了礼品卡对用户的吸引力。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打通会员信息,方便用户,赋能商户。以微信支付推出的麦当劳小程序为例。用户在线下门店消费时,可以直接在线上点餐并支付,免去排队麻烦;同时,可以直接积分,不仅用户方便,商户也可以获得第一手的用户消费、积分数据,为未来进行精准服务和营销提供了基础。支付宝的“生活号”和小程序也有类似功能。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支付宝:强于运营,线下场景布局既早且多。阿里从2014年就开始投资布局线下场景,并且在2016年率先提出新零售的概念,试图以线上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改造传统线下零售的痛点。“阿里系”的淘宝、支付宝、高德地图、阿里云、口碑网可以形成一个“新零售闭环”,让用户的消费行为尽可能留在体系内。相比之下,腾讯就没有类似的闭环,因为它没有电商和自营O2O业务。

       微信支付:优势在用户规模和以小程序为代表的创新产品。通过扫一扫的动作,微信可以自然连接线上9亿用户和线下场景;主打快速方便的小程序也在开放越来越多的功能,探索与线下各场景的深度结合,打通用户、数据、支付服务,提供更顺畅的使用体验。用户对微信的使用频率和时间永远是最高的,这使得腾讯拥有几乎无穷无尽的流量优势和很高的导流效率。

       2、新业态:以支付为基础滋养其他业务

       支付像土壤,孕育其他高利润业务。第三方支付经历了近几年的高速增长后,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和数据。作为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环节,支付也逐渐成为其他金融业务的流量入口,并提供决策支持。支付业务早已成为其他更高利润业务的流量入口和孵化器,滋养后者的发展壮大。

巨大的用户流量+自然的场景过渡。支付是对资金的使用,而用户对这些资金的安排为其他产品创造了机会。

       理财:支付资金充裕、支付账户有余额的用户,必然希望实现对余额的有效利用,产生互联网理财需求。典型代表是2013年推出的余额宝,它创造性的为支付账户提供理财收益,同时又保持随时消费的灵活性,在体验上做到极大的便利,规模一路攀升,AUM在2017年末已达到1.57万亿。腾讯也推出过理财通、零钱通等类似产品。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贷款:对于那些没有足够资金进行支付的用户,消费贷应运而生。以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为例,一方面为用户提供消费所需资金,提升支付成功率,另一方面则利用支付用户流量,拓展了毛利更高的贷款业务。2016年“双11”,支付宝将花呗作为默认支付方式,显著提升了购物高峰期的支付成功率以及笔均支付金额。

       数据价值。相比流量,数据的价值更加隐性,也更有深远意义。金融的本质是对风险的定价,而数据在风险评估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支付对应的交易数据。通过补充支付相关数据,提升风控模型准确度,从而实现对用户更精准的评估。支付机构推出的贷款类产品如花呗、借呗,征信产品如芝麻征信,以及智能投顾等均是数据驱动下的典型案例。未来,其应用场景也会从金融业务进一步拓展,服务广告、零售等更多领域。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Y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个人数据存储需求增长 新势力厂商展现较强爆发力 NAS行业进入格局重构加速期

个人数据存储需求增长 新势力厂商展现较强爆发力 NAS行业进入格局重构加速期

智能终端升级、互联网应用容量膨胀、记录生活方式多样化(如图片、视频),推动个人数据存储需求快速增长。2025 年全球将产生 213.6 ZB数据,到 2029 年全球数据量将增长一倍以上达到 527.5 ZB,NAS潜在市场空间大。预计2034 年全球 NAS市场规模将达到 1364 亿美元,2024-2034 CAG

2025年09月14日
物联网云平台行业向农业等领域渗透 私有定制化需求释放一体化解决方案空间

物联网云平台行业向农业等领域渗透 私有定制化需求释放一体化解决方案空间

近年来,生活领域物联网云平台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2020年我国生活领域物联网云平台设备连接量超 11 亿台,预计 2025 年我国生活领域物联网云平台设备连接量将增长至 26 亿台,2020-2025年CAGR 为 18.4%。

2025年09月09日
云端模式短板渐显 技术催化下我国边缘AI行业应用场景刚需有望爆发

云端模式短板渐显 技术催化下我国边缘AI行业应用场景刚需有望爆发

当前,市面上大部分的语言大模型依靠远程服务器模式,虽然能轻松应对大规模模型训练、高分辨率图像合成等复杂需求,但到企业级应用或更复杂的场景中,云端模式的短板就逐渐显现。而边缘AI将生成能力直接部署在本地设备上,数据处理全程在本地完成,敏感信息无需离开设备,具备多种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边缘AI的深度价值在于推动人工智能从“

2025年09月05日
我国AI Coding行业分析:AI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付费订阅市场前景可观

我国AI Coding行业分析:AI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付费订阅市场前景可观

近年来,国家围绕人工智能的政策文件密集发布,为AI Coding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政策性质来看,国家政策强调AI应用的安全性与合规性,确保在推动创新和落地的过程中,有效防控数据风险与算法滥用,并且“大模型能力提升、算力与基础设施优化、行业应用场景拓展”三大方向促进了AI Coding工具从技术研发走向企业研发流程

2025年09月04日
自然语言处理行业:正处在规模化落地关键阶段 预计2025年我国将成全球第二大市场

自然语言处理行业:正处在规模化落地关键阶段 预计2025年我国将成全球第二大市场

近年来,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我国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并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支撑之一,我国大数据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021-2024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从1.33万亿元增长到了2.4万亿元。

2025年09月04日
AI服务器电源行业即将爆发 PSU与DC-DC价值量有望显著提升 国产以定制化优势全力进军

AI服务器电源行业即将爆发 PSU与DC-DC价值量有望显著提升 国产以定制化优势全力进军

生成式AI的爆发式增长重塑数据中心生态,AI服务器电源成为支撑算力革命的基石。2023-2030年数据中心能耗将激增165%,而AI服务器机架功耗已从10kW飙升至120kW以上,单GPU功耗甚至逼近2kW。随着AI运算耗电比例的不断提高,AI服务器电源行业有望爆发。

2025年09月02日
AI算力爆发叠加强制绿电要求 中国数据中心储能行业空间广阔 梯队化竞争格局稳定

AI算力爆发叠加强制绿电要求 中国数据中心储能行业空间广阔 梯队化竞争格局稳定

根据数据,2024 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为 1251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2227 亿美元。

2025年09月01日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颁布 我国智能算力行业需求将释放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颁布 我国智能算力行业需求将释放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以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与全球合作6大领域为重点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并从8个方面强化基础支撑能力。可见,政策将成为AI产业链的强心针,从上游算力到中游模型再到下游的AI应用有望迎来

2025年08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