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收入:整个支付行业的收入水平正在随着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增长而增长。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动向研究报告》
单纯从收入规模看,移动支付已经是一个变现能力很强的行业。支付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商户端收费。
商户需要向支付机构缴纳一定的支付服务费,行业标准费率是0.6%,但对交易规模大的头部商户,一般可享受费率优惠。随支付机构不断拓展场景和商户,这部分收入在迅速增长。
用户端收费。如提现收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分别提供20000元、1000元的免费提现额度,超出后均收取0.1%的费用。随着用户对支付工具的依赖加深、账户零钱余额增加,这部分收入也在稳步提升。
备付金利息。支付机构可以将用户存放在支付账户里的零钱存到银行,并享受对应利息。但是随着监管提出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这部分收入在逐步缩减,最终将减少为0。
蚂蚁金服和腾讯都没有披露过支付业务的总收入。但是,我们估计腾讯的“其他业务”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互联网金融业务,其中大部分与微信支付有关。2017年前三季度,腾讯“其他业务”收入为293亿元,我们估计全年收入可达423亿元;由此可以推断出腾讯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收入达到了363亿元。我们估计蚂蚁金服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收入规模远远大于腾讯。不过,根据现有的公开信息,我们很难判断这两家公司直接来自移动支付业务的收入规模有多大。


成本:银行成本同样随着交易规模的增长而增长,同时移动支付机构的高补贴加重了自身盈利压力。
银行成本。银行成本是指用户通过绑定在支付账户里的银行卡进行支付时,支付机构需要向对应银行支付的服务费用。这部分是可变成本,随交易规模增加而增加。未来,随着清算业务切换至网联,不再由支付机构自行操作,这部分成本模式将面临调整。
运营推广费用。现金补贴往往是转化新用户、刺激交易规模的不二手段,也是各大支付机构在面临竞争时的首选。随着支付机构对线下等新场景的不断开拓,需要有不断进行的补贴推广来提升支付渗透率,而这也对支付机构造成了较大的盈利压力。根据阿里的年报,2017年第四季度,蚂蚁金服税前利润大幅下滑,原因之一就是支付宝钱包推出的激进用户增长计划,使得针对新用户的补贴成本大幅上升。

从战略上看,支付业务的意义在于吸引大量用户和资金,为消费信贷、金融产品分销、征信等高附加值业务打下基础。因此,互联网巨头可能并不关心支付本身的盈利能力,而是更关心能否将支付用户转化为高利润金融业务的用户。由于公开信息很少,外界很难了解蚂蚁金服和腾讯两大巨头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化的,以及这种转化的效率具体有多高。我们将在后续的专题报告中,进一步探讨以上的商业模式。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