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9年中国能源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产业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

2019年中国能源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产业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

  • 8200元 电子版
  • 8200元 纸介版
  • 8500元 电子版+纸介版
  • 458343
  • 2020年
  • 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 400-007-6266 010-86223221
  • sale@chinabaogao.com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于2011年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预言,以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入结合为特征,一种新的能源利用体系即将出现,他将他所设想的这一新的能源体系命名为能源互联网(Energy Internet)。杰里米·里夫金认为,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开放共享的网络,即能源互联网。随后,随着中国政府的重视,杰里米·里夫金及其能源互联网概念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曹军威认为,能源互联网是依据互联网发展理念构建的将电子信息网络与能源消耗融合在一起的“广域网”,它的“主干网”是大的依靠化石能源发电的电网,“局域网”是微网、分布式能源发电、和智能小区等,“主干网”同“局域网”一起构成了开放对等的信息、能源一体化架构。构建能源互联网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适应新能源发电的接入,实现能源双向按需传输。

       浙江大学教授韦巍认为,能源互联网的实质重点是电能互联,基础是互联网及其他前沿信息技术,能够将电力能源与其他相关能源网络(天然气、热能等),紧密地祸合形成的复杂系统。能源互联网的本质内容是通过互联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能源互联网的内容包含微网和大电网两部分。其中,能源互联网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微网,微网扮演者电子网络中的“局域网”的角色,完成局域的新能源发电、微能源采集、储能、用电消纳、并网等功能。大电网在能源互联网中将扮演着电子网络中“主干网”的角色,完成主要的能源运输工作,其在电能运输效率等方面具有微网无法取代的优势。

       能源互联网本质是指互联网式的电网。因为,未来生产、生活的基础设备毫无疑问是依靠电能来运转的,所以传输能源的主要形式必然是通过电网,尽管电能仅是能源中的一种,其在能源运输效率等方面具有其他能源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未来的能源互联网本质上说的是互联网形式的电网。而能源互联网的作用便是把一个原来集中式、单向的电网,转变为可以同消费者自由互动的电网。

       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最终形式是去除网络化,达到端到端的直接沟通和调节,实现能源和信息在供给和需求端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也就是说,能源互联网可以使供给端(售电企业)与需求端(电力用户)通过能源互联网将彼此信息传递的更加具有时效性,即能源互联网系统能够及时根据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向发电企业传递需求侧的消费需求指令,同时电力用户也可以通过能源互联网,直观清晰地了解电力系统运行的状态、电价信息以及自己的用电情况。

       能源互联网的内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能源互联网的关键特征是互联网理念和技术的深度融入,至少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

        (1)能源互联网是能源运输技术的革新,可以使得能源需求端和供给端的信息及时沟通,使能源运输效率更高,创造新的增量价值。

       (2)能源互联网具有改变当前电力行业运行的体系的特点,起到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节能、环保电力系统建设的作用。

       (3)能源互联网具有使电力系统实现较强的双侧随机性的特点,其能够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分布式发电、电动汽车等大规模地并入电力运输网络。

       (4)能源互联网具备提高售电企业的需求侧管理精细化水平的特点。

       (5)能源互联网具备提高用户用电个性化服务水平的特点。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能源市场化:作为抓手,打破行业壁垒,推进能源市场化,促进能源领域的创新创业,重塑能源行业。基于信息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可以为各种参与者和大量用户提供开放平台,降低进入成本,便捷对接供需双方,使设备、能量、服务的交易更加便捷高效,实现多方共赢,激活大众的创业热情和创新能力,为能源革命提供持续动力。

       2.能源高效化:能源互联网实现了多类能源的开放互联和调度优化,为能源的综合开发、梯级利用和能源共享提供了条件,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的综合使用效率。

       3.能源绿色化:能源互联网可以通过多种能源的耦合互补、各类储能的应用、需求侧响应等,支撑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消纳。

       中国云计算产业分为市场准备期、起飞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尚处于导入和准备阶段,处于大规模爆发的前夜。

       准备阶段(2007—2010):主要是技术储备和概念推广阶段,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尚在尝试中。用户对云计算认知度仍然较低,成功案例较少。初期以政府公共云建设为主。

       起飞阶段(2010—2015):产业高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商业模式构建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词,进入云计算产业的“黄金机遇期”。此时期,成功案例逐渐丰富,用户了解和认可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介入,出现大量的应用解决方案,用户主动考虑将自身业务融入云。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建设齐头并进。

       成熟阶段(2015—):云计算产业链、行业生态环境基本稳定;各厂商解决方案更加成熟稳定,提供丰富的XaaS产品。用户云计算应用取得良好的绩效,并成为IT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云计算成为一项基础设施。

       我国云计算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提高,截止2019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亿元。预计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具体如下:

       2016-2020年中国云计算行业市场规模情况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1、公有云发展概况

       中国公共云计算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中国公共云计算的运营方式在2010年变得更加多样化。

       更多的企业开始进军公共云计算的运营领域。其中,互联网企业具备广泛的客户基础;电信增值服务商和互联网数据中心有着基础架构方面的优势;政府计算中心有强大的政府资金支持;而电信运营商则完全掌握了网络接入层面的资源。各种类型的供应商不但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同时也在加强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来完善自身的运营能力。另外,在云计算运营方面掌握领先技术和运营经验的跨国IT企业也加大了对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投资力度,与上述各类型企业开展合作。

       其次,更多由政府主导的公共云计算项目开始进行实施。

       在这些项目中,城市云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提及。IDC观察到,有更多城市开始计划建立覆盖全城的城域云计算中心。而这类云计算中心将主要为政府的IT应用系统提供计算资源。因此,城市云的出现,一方面会促使地方政府建设覆盖面更广、性能更强的云计算中心,另一方面也会吸引更多的软件厂商将软件迁移到云平台上。同时,城市云将会与物联网挂钩,产生更多的机会。城市级的云计算中心将成为物联网的处理核心,将物联网从各个感应终端获取的数据进行集中处理。

       2019年中国公有云细分市场分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公有云在细分行业领域的应用

游戏

Windows Azure公有云助力游戏云平台

互联网

中国公有云IaaS服务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领域,占比在30%以上

金融

华为云助力金证科技打造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

 

       华为云服务助力太平洋保险构建稳定、安全、弹性的数据收集分析平台

物流

9000万元融资,传统物流软件企业唯智将重心放到公有云

政府

香港政府公布“政府公有云服务供应商”名单

军工

Veritas实现虚拟化环境里的数据保护。

人工智能

公有云支持下,开源力量正在推动人工智能普及化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预计到2023年公有云在各细分市场的市场规模如下,游戏行业为117.1亿元,互联网行业为208.2亿元,金融行业58.5亿元,物流行业为78.1亿元,政府行业为45.5亿元,军工行业为78.1亿元,人工智能行业为65.1亿元。

       未来公有云在细分市场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私有云发展概况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厂商进入私有云市场都是以既有的适合云的管理工具,经过重新包装成为私有云套件。因此它们重新定义了其产品,能够更加紧密地在组件之间整合,而且可以控制云环境,这里指的云环境包括VMwarevCloudDirector和AmazonWebService的弹性计算云(ElasticComputeCloud)。BMC的CloudLifecycleManager是其BladeLogic自动化工具,广泛用于企业公有云和传统托管提供商。类似的,CA也始于其服务自动化技术,从其服务保障和虚拟化管理工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IBM在其产品中包装了一系列Tivoli系统管理工具,也整合了其融合基础架构,IBMCloudburst是一种软硬件解决方案。思科收购的newScale主要提供强健的企业服务分类。思科将其包含到其更为完整的自动化产品中,不过这款产品对于底层的虚拟化平台自动化功能有比较强的依赖性。

       2019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为**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为**亿元。具体如下:

       2015-2019年中国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规模情况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来我国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规模预测如下,预计到2023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将达到650.5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为1517.8亿元。具体如下:

       2018-2023年中国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报告大纲】

第一章 能源互联网相关概述
1.1 能源互联网基本介绍
1.1.1 能源互联网的概念
1.1.2 能源互联研究背景
1.1.3 能源互联网的价值
1.1.4 能源互联网的意义
1.1.5 能源互联网演化路径
1.1.6 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
1.2 能源互联网的特征
1.2.1 可再生
1.2.2 分布式
1.2.3 互联性
1.2.4 开放性
1.2.5 智能化
1.3 能源互联网与传统电力系统的对比
1.3.1 可再生能源高渗透率
1.3.2 非线性随机特性
1.3.3 多源大数据特性
1.3.4 多尺度动态特性

第二章 2016-2019年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全面分析
2.1 全球能源电力发展状况分析
2.1.1 一次能源消费状况
2.1.2 电力生产状况
2.1.3 电力生产结构
2.2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2.1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必要性
2.2.2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现实可行性
2.3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综述
2.3.1 战略背景
2.3.2 战略架构
2.3.3 战略重点
2.4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基本状况
2.4.1 基本要素
2.4.2 总体状况
2.4.3 发展指数
2.4.4 发展策略
2.5 全球各细分领域能源互联网发展状况分析
2.5.1 清洁能源
2.5.2 特高压
2.5.3 智能电网
2.5.4 电力互联互通
2.6 跨国跨洲电网互联状况分析
2.6.1 电网互联状况
2.6.2 电网互联动态
2.6.3 电网互联案例分析
2.6.4 电网互联市场监管
2.7 全球能源互联网运行机制构建分析
2.7.1 构建新型投融资机制
2.7.2 推动市场机制建设
2.7.3 推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2.7.4 推动组织保障机制建设
2.7.5 其他机制分析
2.8 全球能源互联网法治体系分析
2.8.1 能源互联网治理状况
2.8.2 能源互联网法治体系概念
2.8.3 能源互联网法治体系构建经验借鉴
2.8.4 能源互联网法治体系建设思路
2.8.5 全球能源互联国际公约解析
2.9 全球能源互联网及骨干网架规划及投资分析
2.9.1 能源互联网骨干网架规划流程
2.9.2 全球电力供需预测
2.9.3 清洁能源基地布局规划及电力流格局
2.9.4 全球各洲能源互联网规划
2.9.5 全球能源互联网骨干网架构想
2.9.6 全球能源互联网及骨干网架投资估算
2.10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展望
2.10.1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评估
2.10.2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前景
2.10.3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趋势
2.10.4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重点
2.10.5 全球区域能源互联网展望

第三章 2016-2019年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环境分析
3.1 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3.1.1 全球宏观经济运行
3.1.2 中国宏观经济概况
3.1.3 中国对外经济分析
3.1.4 中国工业运行情况
3.1.5 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3.2 我国能源互联网相关政策分析
3.2.1 中国能源互联网政策状况
3.2.2 我国能源互联网政策汇总
3.2.3 能源互联网发展指导意见
3.2.4 首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验收
3.3 中国能源市场运行分析
3.3.1 能源生产规模
3.3.2 能源产出结构
3.3.3 能源消费情况
3.3.4 能源进口状况
3.3.5 能源发展展望

第四章 2016-2019年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状况综合分析
4.1 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综述
4.1.1 能源互联网发展历程
4.1.2 能源互联网发展进程
4.1.3 能源互联网发展阶段
4.2 中国能源互联网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4.2.1 能源互联网现状总析
4.2.2 能源互联网市场规模
4.2.3 能源互联网发展亮点
4.2.4 能源互联网市场格局
4.3 能源互联网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4.3.1 基础设施类
4.3.2 电子信息类
4.3.3 能源服务类
4.4 “一带一路”下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4.4.1 “一带一路”能源互联网发展必要性
4.4.2 “一带一路”沿线国能源互联网投资规模
4.4.3 “一带一路”下中国能源互联网的机遇及挑战
4.4.4 中国与周边国家能源互联状况
4.5 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
4.5.1 技术创新层面
4.5.2 市场竞争环境方面
4.5.3 产业政策方面
4.5.4 政府支持方式
4.6 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建议分析
4.6.1 开展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
4.6.2 开展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
4.6.3 开展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
4.6.4 研究制定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

第五章 2016-2019年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模式分析
5.1 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的实现及市场机制
5.1.1 商业模式的实现
5.1.2 模式的支撑机制
5.1.3 模式发展的对策
5.2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平台
5.2.1 能源产品交易平台
5.2.2 能源资产服务平台
5.2.3 能源增值服务平台
5.2.4 设备与解决方案的电子商务平台
5.3 能源互联网的入口分析
5.3.1 工业与建筑需求侧管理
5.3.2 家庭能源管理中心
5.3.3 智慧风场/光伏电站和运行管理平台
5.3.4 电动汽车充电桩和运营
5.4 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运营模式
5.4.1 运营模式的基本内涵
5.4.2 运营模式的基本架构
5.4.3 运营模式的关键技术
5.5 城市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分析
5.5.1 城市能源互联网相关介绍
5.5.2 城市能源系统中的商业模式分析
5.5.3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分析
5.5.4 城市能源互联网中潜在的商业模式
5.5.5 灵活性资源对城市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影响
5.6 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案例分析:以电力企业为例
5.6.1 电力企业传统商业模式面临挑战
5.6.2 能源互联网下电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5.6.3 传统商业模式与能源互联网下商业模式比较

第六章 2016-2019年能源互联网的基石——分布式能源发展潜力分析
6.1 分布式能源的相关介绍
6.1.1 分布式能源的基本概念
6.1.2 分布式能源的主要特征
6.1.3 分布式能源的优势分析
6.1.4 分布式能源的起源和发展
6.1.5 分布式能源的技术与设备
6.2 全球分布式能源发展综述
6.2.1 全球分布式能源发展规模
6.2.2 发达国家分布式能源应用广泛
6.2.3 各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经验
6.2.4 全球分布式能源发展潜力
6.3 中国分布式能源行业发展状况
6.3.1 行业相关支持政策
6.3.2 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6.3.3 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6.3.4 行业区域发展特点
6.3.5 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6.3.6 城镇化降低建设成本
6.3.7 促进农村分布式能源
6.4 主要分布式能源类能源互联网落地项目
6.4.1 上海世博园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
6.4.2 海岛微电网
6.4.3 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一期)区域供能系统
6.4.4 区域能源互联网
6.5 中国分布式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6.5.1 经济性问题
6.5.2 体制机制问题
6.5.3 政策执行问题
6.5.4 核心技术问题
6.6 中国分布式能源发展对策
6.6.1 出台政策信号
6.6.2 做好顶层设计
6.6.3 加强标准建设
6.6.4 加大监管力度
6.6.5 鼓励科技创新
6.7 分布式能源产业前景展望
6.7.1 新业态发展机遇
6.7.2 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6.7.3 产业发展空间预测
6.7.4 产业未来发展结构
6.7.5 分布式系统前景良好

第七章 2016-2019年能源互联网的主要形式——微电网发展潜力分析
7.1 微电网相关概述
7.1.1 微电网的概念界定
7.1.2 微电网的基本特征
7.1.3 微电网的典型构造
7.1.4 微电网容量及电压
7.1.5 微电网的发展优势
7.2 全球微电网市场发展分析
7.2.1 微电网重要作用分析
7.2.2 微电网市场规模状况
7.2.3 微电网项目建设状况
7.2.4 微电网发展前景分析
7.3 中国微电网市场发展状况
7.3.1 行业支持政策
7.3.2 行业发展现状
7.3.3 市场需求状况
7.3.4 行业制约瓶颈
7.4 中国微电网行业投资及前景分析
7.4.1 项目投资动态
7.4.2 潜在价值分析
7.4.3 未来发展方向
7.4.4 发展前景预测

第八章 2016-2019年能源互联网落地核心环节——储能发展潜力分析
8.1 能源互联网中储能的需求及功能分析
8.1.1 能源互联网中的储能需求
8.1.2 能源互联网中储能的功能
8.1.3 能源互联网中储能的作用方式
8.1.4 能源互联网将显著拉动储能投资
8.2 国际储能市场发展分析
8.2.1 全球储能市场规模
8.2.2 全球储能市场分布
8.2.3 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8.2.4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
8.2.5 政策支持力度上升
8.2.6 国外发展经验借鉴
8.3 中国储能产业发展概况
8.3.1 行业发展阶段
8.3.2 装机规模分析
8.3.3 市场分布特点
8.3.4 行业发展形势
8.4 2016-2019年中国储能市场格局分析
8.4.1 市场需求
8.4.2 应用格局
8.4.3 竞争格局
8.4.4 市场主体
8.5 2016-2019年国内重点储能项目投资动态
8.6 中国储能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8.6.1 行业面临挑战
8.6.2 主要制约因素
8.6.3 发展对策建议
8.6.4 产业发展策略
8.7 中国储能行业投资潜力分析
8.7.1 投资机会
8.7.2 投资规模
8.7.3 投资回报
8.7.4 投资壁垒
8.7.5 投资风险
8.7.6 投资建议
8.8 中国储能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8.8.1 储能行业发展方向
8.8.2 储能市场规模预测
8.8.3 储能商业化前景向好

第九章 2016-2019年中国能源互联网其他主要板块发展状况分析
9.1 智能电网建设
9.1.1 智能电网行业发展特征
9.1.2 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进展
9.1.3 电网公司布局智能电网
9.1.4 农村电网投资建设加快
9.1.5 智能电网国际化进程加快
9.1.6 中美推进智能电网合作
9.2 能源交易市场
9.2.1 能源交易发展意义
9.2.2 能源交易发展需求
9.2.3 能源交易平台架构
9.2.4 能源交易发展要素
9.2.5 能源交易建设策略
9.3 能源管理领域
9.3.1 能源管理基本介绍
9.3.2 能源管理发展规模
9.3.3 能源管理竞争格局
9.3.4 能源管理存在问题
9.3.5 能源管理强化路径
9.3.6 能源管理对策建议
9.3.7 能源管理发展前景
9.4 能源服务分析
9.4.1 能源服务基本介绍
9.4.2 能源服务发展意义
9.4.3 服务对象用能特点
9.4.4 能源服务新型模式
9.4.5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十章 2016-2019年中国能源互联网区域发展案例分析
10.1 雄安新区能源互联网发展分析
10.1.1 雄安新区的定位及能源发展趋势
10.1.2 雄安新区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必要性
10.1.3 雄安新区能源互联网发展指导方针
10.1.4 雄安新区能源互联网发展重点方向
10.2 京津冀地区能源互联网分析
10.2.1 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计划
10.2.2 京津冀能源互联网必要性
10.2.3 北京能源互联网项目签约
10.2.4 天津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
10.3 上海市能源互联网发展分析
10.3.1 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和意义
10.3.2 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指南框架
10.3.3 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重点分析
10.3.4 上海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动态
10.3.5 上海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10.4 其他地区
10.4.1 内蒙古
10.4.2 湖北省
10.4.3 浙江省
10.4.4 青海省
10.4.5 厦门市

第十一章 2016-2019年能源互联网技术发展分析
11.1 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介绍
11.1.1 新能源发电技术
11.1.2 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
11.1.3 先进电力电子技术
11.1.4 先进储能技术
11.1.5 先进信息技术
11.1.6 需求响应技术
11.1.7 微能源网技术
11.1.8 标准化技术
11.2 能源互联网中大数据技术分析
11.2.1 大数据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11.2.2 能源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
11.2.3 能源互联网中的大数据技术
11.2.4 大数据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
11.2.5 大数据在能源互联网中的挑战
11.2.6 能源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路线
11.3 能源互联网中区块链技术分析
11.3.1 区块链技术基本介绍
11.3.2 区块链技术与能源互联网理念
11.3.3 区块链在能源互联网中的进展
11.3.4 区块链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维度
11.3.5 区块链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典型应用
11.3.6 区块链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中应用的挑战
11.3.7 区块链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前景
11.4 能源互联网中物联网技术分析
11.4.1 物联网技术基本介绍
11.4.2 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物联网的架构
11.4.3 物联网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
11.5 能源互联网中无线技术分析
11.5.1 能源互联网无线专网业务带宽需求
11.5.2 能源互联网中无线通信系统的选择
11.5.3 能源互联网中无线专网的应用

第十二章 2016-2019年能源互联网发展相关受益产业分析
12.1 高端装备制造
12.1.1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
12.1.2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2.1.3 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状况
12.1.4 高端装备制造业问题对策
12.1.5 高端装备制造业投资情况
12.1.6 高端装备制造业前景趋势
12.1.7 能源互联网下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
12.2 新能源
12.2.1 新能源产业发展特点
12.2.2 新能源产业SWOT分析
12.2.3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
12.2.4 新能源行业竞争格局
12.2.5 新能源产业机遇转化
12.2.6 新能源产业投资规模
12.2.7 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
12.2.8 能源互联网下新能源的发展
12.3 新材料
12.3.1 新材料产业主要特点
12.3.2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
12.3.3 新材料企业经营情况
12.3.4 新材料产业投资机会
12.3.5 新材料产业前景展望
12.4 电动汽车
12.4.1 电动汽车发展意义
12.4.2 电动汽车产销规模
12.4.3 电动汽车市场竞争
12.4.4 电动汽车现存挑战
12.4.5 电动汽车前景展望
12.4.6 能源互联网下电动汽车的发展
12.5 节能环保
12.5.1 节能环保行业发展阶段
12.5.2 节能环保行业运行特征
12.5.3 节能环保行业运行状况
12.5.4 节能环保市场需求分析
12.5.5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12.5.6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
12.5.7 能源互联网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12.6 人工智能
12.6.1 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提速
12.6.2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析
12.6.3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征
12.6.4 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状况
12.6.5 人工智能产业区域结构
12.6.6 人工智能经济效益分析
12.6.7 人工智能整体发展前景
12.6.8 能源互联网支撑智能工业革命

第十三章 中国能源互联网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3.1 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服务分析
3、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4、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3.2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服务分析
3、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4、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3.3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服务分析
3、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4、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3.4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服务分析
3、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4、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3.5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服务分析
3、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4、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3.6 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服务分析
3、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4、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3.7 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服务分析
3、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4、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第十四章 中国能源互联网行业项目投资案例深度解析
14.1 友讯达能源物联网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
14.1.1 项目投资背景
14.1.2 项目基本情况
14.1.3 项目投资价值
14.1.4 项目经济效益
14.1.5 项目投资风险
14.2 双杰电气集团第二总部暨智能电网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
14.2.1 项目基本情况
14.2.2 项目投资主体
14.2.3 项目资金安排
14.2.4 项目实施规划
14.2.5 项目投资风险
14.3 润和软件公司能源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
14.3.1 项目投资背景
14.3.2 项目投资价值
14.3.3 项目建设内容
14.3.4 项目商业模式
14.3.5 项目投资计划
14.3.6 项目投资效益
14.4 积成电子公司面向需求侧的微能源网运营与服务项目
14.4.1 项目投资背景
14.4.2 项目基本情况
14.4.3 项目投资价值
14.4.4 项目投资概算
14.4.5 项目投资效益
14.4.6 项目发展前景

第十五章 中投产业研究院对中国能源互联网行业投资潜力分析
15.1 中投产业研究院对中国能源互联网行业投资价值评估分析
15.1.1 投资价值综合评估
15.1.2 企业潜在价值分析
15.1.3 市场机会矩阵分析
15.1.4 进入市场时机判断
15.2 中投产业研究院对中国能源互联网行业发展驱动因素评估分析
15.2.1 政策因素
15.2.2 经济因素
15.2.3 技术因素
15.2.4 社会文化因素
15.3 中投产业研究院对中国能源互联网行业投资壁垒分析
15.3.1 竞争壁垒
15.3.2 技术壁垒
15.3.3 资金壁垒
15.3.4 政策壁垒
15.4 中投产业研究院对2020-2026年能源互联网行业的投资建议
15.4.1 项目投资建议
15.4.2 行业风险提示

第十六章 2020-2026年能源互联网前景及趋势预测分析
16.1 能源互联网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16.1.1 能源互联网发展前景展望
16.1.2 未来能源互联网建设重点
16.1.3 能源互联网发展趋势分析
16.2 2020-2026年中国能源互联网行业预测分析
16.2.1 2020-2026年中国能源互联网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16.2.2 2020-2026年中国能源互联网市场规模预测
16.2.3 2020-2026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预测

图表目录
图表1 以电网为主体的中国能源互联网示意图
图表2 中国能源互联网重点开发领域
图表3 能源互联网领域不同类型企业的价值挖掘
图表4 中国能源互联网演化路径
图表5 CPS Energy公司智能电网新生态系统
图表6 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示意图
图表7 2019年一次能源增长的贡献情况
图表8 2016-2019年主要国家的电力生产量
图表9 2016-2019年全球电力生产结构
图表10 世界上最大的20个电站
图表11 全球电力生产结构汇总
图表12 2016-2019年全球燃煤发电
图表13 世界上最大的燃煤电站
图表14 2016-2019年全球燃油发电
图表15 世界上最大的燃油电站

图表详见报告正文……(GY YXY)

【简介】

        中国报告网是观研天下集团旗下打造的业内资深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报告提供商与综合行业信息门户。《2019年中国能源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产业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涵盖行业最新数据,市场热点,政策规划,竞争情报,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等内容。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市场商机动向、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我中心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

        它是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洞悉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本报告是全面了解行业以及对本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观研天下是国内知名的行业信息咨询机构,拥有资深的专家团队,多年来已经为上万家企业单位、咨询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个人投资者等提供了专业的行业分析报告,客户涵盖了华为、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中国建筑、惠普、迪士尼等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并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本研究报告采用的行业分析方法包括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对行业进行全面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同时通过资深分析师对目前国家经济形势的走势以及市场发展趋势和当前行业热点分析,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兴热点、市场空间、技术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战略等。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研究方法

报告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包括但不限于:
-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SWOT分析法
- PEST分析法
- 图表分析法
- 比较与归纳分析法
- 定量分析法
- 预测分析法
- 风险分析法
……
报告运用和涉及的行业研究理论包括但不限于:
- 产业链理论
- 生命周期理论
- 产业布局理论
- 进入壁垒理论
- 产业风险理论
- 投资价值理论
……

数据来源

报告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海关总署、行业协会、工信部数据等有关部门和第三方数据库;
部分数据来自业内企业、专家、资深从业人员交流访谈;
消费者偏好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统计与抽样统计;
公开信息资料来自有相关部门网站、期刊文献网站、科研院所与高校文献;
其他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联合国相关统计网站、海外国家统计局与相关部门网站、其他国内外同业机构公开发布资料、国外统计机构与民间组织等等。

订购流程

1.联系我们

方式1电话联系

拔打观研天下客服电话 400-007-6266(免长话费);010-86223221

方式2微信或QQ联系,扫描添加“微信客服”或“客服QQ”进行报告订购

微信客服

客服QQ:1174916573

方式3:邮件联系

发送邮件到sales@chinabaogao.com,我们的客服人员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2.填写订购单

您可以从报告页面下载“下载订购单”,或让客服通过微信/QQ/邮件将报告订购单发您;

3.付款

通过银行转账、网上银行、邮局汇款的形式支付报告购买款,我们见到汇款底单或转账底单后,1-2个工作日内会发送报告;

4.汇款信息

账户名: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账 号:1100 1016 1000 5304 3375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房山支行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相关行业研究报告

更多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