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8200元 电子版
  • 8200元 纸介版
  • 8500元 电子版+纸介版
  • 292793
  • 2017年
  • 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 400-007-6266 010-86223221
  • sale@chinabaogao.com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的支撑技术智慧城市主要由数字城市和物联网、云计算三大类支撑技术组成。以下就这三大类支撑技术分别进行介绍。
         1.数字城市相关技术
         “数字城市”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1998年提出“数字地球”时提到的数字化的虚拟地球场景。通过技术融合,可使其较好地融入互联网,为人类提供服务。其中数字城市作为数字地球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成为研究和数字化应用的热点。具体来说,数字城市是一个覆盖整个城市的无缝的信息模型,把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各类信息按城市的地理坐标组织起来,这样既能体现出城市中的自然、人文、社会等各类信息的相互关系,又能按便于人类理解的地理坐标进行检索和利用。数字城市可以理解为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数字世界中的一个副本,它包括全部城市相关资料的数字化、地理化和可视化。数字城市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以文本形式提供的信息点、二维数字城市平面(包括城市二维地图和遥感影像图等)、三维数字城市空间、四维时空数字城市空间。数字城市相关技术涵盖城市空间信息的获取、管理、使用等方面,数字城市建设的具体需求也推动着相关技术逐步发展和成熟。在未来,政府、研究机构、标准制定组织、非盈利组织、企业等将共同推动数字城市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数字城市从数据获取、组织到提供服务的技术如下:
         1)天空地一体化的空间信息快速获取技术。2006年《自然》杂志(Nature)发表的封面论文2020Vision认为,观测网将首次大规模地实现实时获取现实世界的数据。现在,天空地一体化的空间信息观测和测量系统已经初具雏形,空间信息获取方式也从传统人工测量发展到太空星载遥感平台、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再到机载遥感平台、地面的车载移动测量平台等。空间信息获取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定位技术将由室外拓展到室内和地下空间,多分辨率和多时态的观测与测量数据与日俱增。数字城市具有监测各种分辨率的空间信息的能力,如土地类型、建筑、道路、市政设施等城市信息。
         2)海量空间数据调度与管理技术。面对数据容量不断增长、数据种类不断增加的海量空间数据,PB(PetaByte)级及更大的数据量更加依赖于相关数据调度与管理技术,包括高效的索引、数据库、分布式存储等技术。
         3)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从传统二维地图到三维数字城市,数字城市的空间表现形式由传统的抽象的二维地图发展为与现实世界几近相同的三维空间中,使得人类在描述和分析城市空间事务的信息上获得了质的飞跃。包含真实纹理的三维地形和城市模型可用于城市规划、景观分析、构成虚拟地理环境和数字文化遗产等。
         4)空间信息分析与挖掘技术。数字城市中基于影像的三维实景影像模型,可构成大面积无缝的立体正射影像和沿街道的实景影像,用于用户自主的实时按需量测,以挖掘有效信息。
         5)网络服务技术。通过网络整合并提供服务,数字城市作为一个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可以整合集成来自网络环境下与地球空间信息相关的各种社会经济信息,然后通过WebService技术向专业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下图为集成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可量测实景影像和电子地图的数字城市框架,具有可量测、可挖掘的功能。
集成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可量测实景影像和电子地图的数字城市框架示例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爱数据中心整理
         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提出,最初的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中国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相关概念,并由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当时称为“传感网”。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物联网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人与机器各自的优点。
         世界无线研究论坛(WirelessWorldResearchForum,WWRF)在2006年6月曾预测,到2017年将有7万亿传感器为地球上的70亿人口提供服务。随身携带各种传感器的人都可以被看做是物联网的数据采集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感网中一个移动的、实时获取多样数据的重要节点。物联网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物理设施与IT设施分离的状况。过去的建设和管理模式一直是将物理设施和IT设施分开建设与管理:一方面是机场、公路、铁路、公共建筑等,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网络等。物联网将与水、电、气、路一样,成为地球上的一类新的基础设施。下图为作者设计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的一般架构。按照采集、控制和安全防护的功能区分,物联网可以分为智慧传感网、智慧控制网和智慧安全网。智慧传感网负责搜集各类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并发送到数据中心。智慧控制网根据实时信息处理和分析后的结果,按照预案或规则对各类物联设施进行远程控制,例如,根据实际交通流量进行红绿灯时长的远程控制。智慧安全网负责整个物联网中传感信息和控制信息的安全连接,保证智慧传感网和智慧控制网处于对内按权限开放、对外完全封闭,以防止非法接入和控制,例如,武汉的“智慧之眼”系统就是在数字城市基础框架上集成视频采集传感网的智能应用,授权用户可以随时在感兴趣和触发报警的地理位置上调用历史或实时的静态或动态影像数据。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的一般架构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数据中心整理
         3.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模式的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是随着互联网资源配置的变迁逐渐形成的。计算机交互服务一度未能脱离硬件的桎梏,直到出现了基于虚拟化的云计算,软件和交互服务才完全与硬件无关,同时也无需关心硬件的维护。支撑信息服务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云计算中心通过软件的重用和柔性重组,进行服务流程的优化与重构,提高利用率。云计算促进了软件之间的资源聚合、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面向服务的计算。云计算能够将全球的海量数据快速处理,并同时向上千万的用户提供服务。云计算关键技术使得用户无需关心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平台软件环境、底层硬件环境、计算中心的地理位置、软件提供方和服务渠道。如同使用电力一样方便,云计算可以让用户更加自然和快捷地使用个性化的交互服务。云计算根据其提供的虚拟化服务的层次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的服务:
         1)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nfrastructureasaService,IaaS);
         2)平台作为服务(PlatformasaService,PaaS);
         3)软件作为服务(SoftwareasaService,SaaS)。
         以空间信息处理领域为例,云计算平台将极大地释放计算资源的潜力,充分共享各种复杂分析和处理算法以及相关经验,极大地提高解决复杂空间信息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基于云计算的空间信息处理平台——OpenRS2Cloud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OpenRS2Cloud采用可伸缩、开放式的平台体系结构设计,在网络环境下,能够对数据资源、计算资源进行动态监控与任务分配。OpenRS2-Cloud形成了一个具有可扩展、可伸缩、可配置、可定制的基本的遥感图像数据处理与应用的框架,实现了常用的图像浏览、处理和分析功能,并集成了传感器成像模型、地理坐标管理功能等。国内外算法研究人员和数据商将算法和数据上传到平台,即可提供相应服务,用户无需搭建专用环境,只需要选择数据和算法即可获取最终结果。下图显示了在该平台上基于KMean算法的遥感影像分类。
基于云计算的 OpenRS2Cloud 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数据中心整理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内容严谨、数据翔实,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向、市场前景、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我中心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它是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洞悉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本报告是全面了解行业以及对本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 智慧城市相关概述
1.1 智慧城市的定义及发展
1.1.1 智慧城市的概念
1.1.2 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性
1.1.3 智慧城市具备四大魅力
1.1.4 智慧城市的创新应用
1.2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
1.2.1 市政设施类之智能交通
1.2.2 公共服务类之智慧医疗
1.2.3 社会管理类之智慧社区
1.2.4 产业发展类之智慧产业
1.3 智慧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1.3.1 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3.2 中国城镇未来发展的方向
1.3.3 打造新型城市产业链及生态圈

第二章 2015-2017年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分析
2.1 2015-2017年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2.1.1 世界智慧城市发展特征
2.1.2 全球十大智慧城市排名状况
2.1.3 各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2.1.4 智能城市技术成全球发展热点
2.1.5 中美签署智慧城市合作协议
2.1.6 国际智慧城市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
2.1.7 全球智慧城市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2.2 欧盟
2.2.1 欧盟智慧城市发展状况
2.2.2 欧盟积极建设智慧城市
2.2.3 欧盟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2.2.4 德国智慧城市建设状况
2.2.5 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建设成效
2.3 美国
2.3.1 美国智慧城市建设优势
2.3.2 美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状况
2.3.3 美国将兴建无居民智能城市
2.3.4 美国政府加大智能城市投入
2.4 日本
2.4.1 日本低碳智慧城市路径
2.4.2 日本智慧城市建设的特点
2.4.3 日本参与新兴国家智能城市建设
2.4.4 日本提出智慧城市国际ISO标准
2.4.5 日本智慧城市对中国的启示
2.5 新加坡
2.5.1 新加波智慧城市建设优势
2.5.2 新加坡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2.5.3 电子政府助力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
2.5.4 新加坡智慧城市规划
2.6 韩国
2.6.1 韩国智慧城市建设状况
2.6.2 韩国首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2.6.3 韩国松岛智慧城市建设
2.6.4 韩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

第三章 2015-2017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分析
3.1 经济环境
3.1.1 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3.1.2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3.1.3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3.2 社会环境
3.2.1 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3.2.2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3.2.3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2.4 智慧城市建设是现代化的需要
3.3 政策环境
3.3.1 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政策回顾
3.3.2 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3.3.3 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
3.3.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
3.3.5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3.3.6 “十三五”智慧城市建设规划
3.4 技术环境
3.4.1 技术进步推动智慧城市发展
3.4.2 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联盟
3.4.3 大数据技术助推智慧城市的建设
3.4.4 通信网络技术发展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3.4.5 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技术机遇与挑战

第四章 2015-2017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分析
4.1 中国智慧城市运行现状
4.1.1 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4.1.2 “十二五”行业发展回顾
4.1.3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4.1.4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特征
4.1.5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态势
4.1.6 中国智慧城市供需分析
4.1.7 智慧城市产业链分析
4.1.8 智慧城市关键领域发展现状
4.2 2015-2017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分析
4.2.1 中国智慧城市主要建设模式
4.2.2 我国智慧城市商业模式介绍
4.2.3 国内外智慧城市商业模式应用案例
4.2.4 国内企业尝试BT模式建设智慧城市
4.3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分析
4.3.1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意义
4.3.2 我国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分析
4.3.3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
4.3.4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制定现状
4.3.5 智慧城市标准发展的思考
4.3.6 完善我国智慧城市体系的建议
4.4 运营商成智慧城市建设主力
4.4.1 运营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4.4.2 运营商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4.4.3 中国移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4.4.4 中国联通智慧城市发展战略
4.4.5 中国电信布局智慧城市建设
4.4.6 运营商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机遇
4.4.7 运营商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议
4.5 智慧城市运营分析
4.5.1 智慧城市的运营主体
4.5.2 智慧城市运营新思维分析
4.5.3 智慧城市运营存在的问题
4.5.4 智慧城市的运营策略
4.6 智慧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4.6.1 东西部发展不均
4.6.2 规划与建设脱节
4.6.3 招商难导致空壳
4.6.4 产业格局尚未形成
4.6.5 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4.6.6 核心议题亟待解决
4.6.7 其他问题
4.7 智慧城市的发展对策
4.7.1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对策
4.7.2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要点
4.7.3 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议
4.7.4 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探索
4.7.5 建设智慧城市的基本原则
4.7.6 智慧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
4.7.7 重视需求导向的促进作用

第五章 2015-2017年智能交通产业分析
5.1 智能交通发展概述
5.1.1 发展智慧交通的重要意义
5.1.2 智能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1.3 我国智能交通主要应用领域
5.1.4 高速公路智慧交通应用分析
5.2 2015-2017年智能交通产业综合分析
5.2.1 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综述
5.2.2 智能交通市场发展动态
5.2.3 智能交通市场发展规模
5.2.4 智能交通项目投资规模
5.2.5 智能交通市场竞争格局
5.2.6 智能交通市场投融资模式
5.2.7 高清视频监控的重要作用
5.2.8 无人驾驶是重要组成部分
5.3 2015-2017年部分城市智能交通发展动态
5.3.1 西宁
5.3.2 厦门
5.3.3 深圳
5.3.4 佛山
5.3.5 珠海
5.4 2015-2017年车联网市场发展分析
5.4.1 车联网成智能交通发展动力
5.4.2 车联网市场发展状况
5.4.3 消费者市场偏好调研
5.4.4 车联网市场盈利模式
5.4.5 车联网市场需求分析
5.4.6 车联网市场竞争状况
5.4.7 车联网产业政策机遇
5.4.8 车联网市场发展趋势
5.5 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5.5.1 智慧交通发展前景展望
5.5.2 智能交通市场发展方向
5.5.3 智能交通未来趋势分析
5.5.4 智能交通技术发展趋势

第六章 2015-2017年电子政务行业分析
6.1 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综述
6.1.1 国外电子政府建设历程
6.1.2 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6.1.3 国际电子政府发展趋势
6.2 2015-2017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分析
6.2.1 智慧政府建设的重要作用
6.2.2 电子政务发展的政策环境
6.2.3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特点
6.2.4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
6.2.5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6.2.6 智慧社区助力政务信息化
6.3 2015-2017年中国政务新媒体发展分析
6.3.1 政务新媒体发展格局
6.3.2 政务微博发展的意义
6.3.3 政务微博发展态势
6.3.4 政务微博区域分布
6.3.5 政务微信发展现状
6.3.6 政务APP发展现状
6.4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发展分析
6.4.1 电子政务标准的含义
6.4.2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分类
6.4.3 电子政务标准的重要性
6.4.4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制定要求
6.4.5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现状分析
6.5 我国电子政务现存的问题
6.5.1 观念上的误区
6.5.2 信息资源的利用缺陷
6.5.3 发展不平衡
6.5.4 短期效应问题
6.5.5 资源浪费现象
6.5.6 法律法规滞后
6.5.7 网络安全问题
6.6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对策
6.6.1 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模式
6.6.2 电子政务发展建议
6.6.3 电子政务发展策略
6.6.4 电子政务发展措施
6.7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前景分析
6.7.1 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6.7.2 电子政务发展展望
6.7.3 电子政务“互联网+”趋势

第七章 2015-2017年智慧医疗产业分析
7.1 发达国家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分析
7.1.1 美国
7.1.2 英国
7.1.3 日本
7.2 中国智慧医疗产业综合分析
7.2.1 智慧医疗发展背景
7.2.2 互联网推动行业发展
7.2.3 智慧医疗产业现状
7.2.4 智能医疗发展标准
7.2.5 地区智慧医疗建设动态
7.2.6 智慧医疗商业模式
7.2.7 智慧医疗投资规模
7.2.8 实现智能医疗的关键
7.2.9 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7.3 智慧医疗行业应用分析
7.3.1 全球智慧医疗应用情况
7.3.2 我国智慧医疗应用状况
7.3.3 智慧医疗未来应用趋势
7.4 智慧医疗行业技术分析
7.4.1 智慧医疗技术应用特点
7.4.2 智能医疗主要技术应用
7.4.3 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7.4.4 通信技术助力产业发展
7.4.5 物联网的应用分析
7.5 智慧医疗产业前景预测
7.5.1 智慧医疗市场潜力分析
7.5.2 智慧医疗细分市场发展潜力
7.5.3 智慧医疗未来发展趋势预判

第八章 2015-2017年智能家居市场分析
8.1 智能家居市场发展综述
8.1.1 智能家居市场发展阶段
8.1.2 智能家居市场推广现状
8.1.3 无线智能家居受市场青睐
8.1.4 物联网在智能家居市场的应用
8.1.5 智能家居平民化发展思考
8.2 2015-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发展态势
8.2.1 市场需求扩容
8.2.2 市场发展推力
8.2.3 智能家居产值
8.2.4 市场竞争格局
8.2.5 企业竞争动态
8.2.6 互联网企业发展动态
8.2.7 运营商部署智能家居
8.2.8 智能家居市场焦点
8.3 2015-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区域市场格局分析
8.3.1 产业区域格局
8.3.2 环渤海区域现状
8.3.3 长三角区域现状
8.3.4 珠三角区域现状
8.4 智能家居市场发展的问题分析
8.4.1 产业面临的挑战
8.4.2 行业制约因素
8.4.3 缺乏统一标准
8.4.4 企业面临的风险
8.5 智能家居市场发展策略分析
8.5.1 智能家居产业发展对策
8.5.2 智能家居市场发展建议
8.5.3 智能家居发展关键要素
8.5.4 智能家居市场推广策略
8.5.5 智能家居品牌营销策略
8.6 智能家居市场前景预测
8.6.1 智能家居市场前景广阔
8.6.2 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测
8.6.3 智能家居市场发展机遇
8.6.4 智能家居产品趋势分析
8.6.5 智能家居技术标准趋势
8.6.6 智能家居竞争演变趋势

第九章 2015-2017年电子商务市场分析
9.1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综述
9.1.1 电商行业特征现状
9.1.2 电商市场政策盘点
9.1.3 加快电商发展意见
9.1.4 电子商务工作要点
9.1.5 跨境电商税收政策
9.1.6 智慧商务发展概述
9.2 2015-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运行分析
9.2.1 电商市场发展现状
9.2.2 电商市场交易规模
9.2.3 B2B市场运行分析
9.2.4 网购市场运行分析
9.2.5 投资并购规模分析
9.3 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9.3.1 我国电子商务市场面临的挑战
9.3.2 国内电子商务市场面临人才困境
9.3.3 促进电子商务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
9.4 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前景及预测
9.4.1 电商市场前景展望
9.4.2 电子商务发展方向
9.4.3 电商市场趋势展望
9.4.4 电子商务发展预测

第十章 2015-2017年智慧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10.1 智慧旅游发展概述
10.1.1 智慧旅游概念及内容
10.1.2 智慧旅游的发展框架
10.1.3 智慧旅游的发展体系
10.1.4 发展智慧旅游的重要意义
10.1.5 智慧旅游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10.2 2015-2017年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10.2.1 智慧旅游产业发展背景
10.2.2 促进智慧旅游发展意见
10.2.3 在线旅游市场整合加快
10.2.4 智慧旅游城市发展规划
10.2.5 智慧旅游市场规模分析
10.2.6 智慧旅游产业宏观形势
10.2.7 智慧旅游产业发展机遇
10.3 2015-2017年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发展特征
10.3.1 行业整体发展提速
10.3.2 旅游信息获取便利
10.3.3 费用支付日趋成熟
10.3.4 旅游导航运行稳定
10.4 2015-2017年部分地区智慧旅游发展分析
10.4.1 北京市
10.4.2 重庆市
10.4.3 湖南省
10.4.4 四川省
10.4.5 甘肃省
10.4.6 福建省
10.5 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10.5.1 智慧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10.5.2 智慧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议
10.5.3 智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建议
10.5.4 智慧旅游行业运营策略分析
10.5.5 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政策建议
10.5.6 智慧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选择
10.6 智慧旅游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10.6.1 积极发展智慧旅游产业
10.6.2 智慧旅游产业远景展望
10.6.3 智慧旅游应用前景广阔

第十一章 2015-2017年智慧城市其他细分产业分析
11.1 智慧社区
11.1.1 智慧社区应用现状分析
11.1.2 智慧社区商业模式创新
11.1.3 大数据在智慧社区的应用
11.1.4 社区O2O发展现状分析
11.1.5 智慧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1.1.6 智慧社区未来建设目标
11.1.7 智慧社区未来发展趋势
11.2 智慧养老
11.2.1 智慧养老产业备受关注
11.2.2 智慧养老市场需求广阔
11.2.3 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提速
11.2.4 智慧养老商业模式创新
11.2.5 智慧养老市场地区动态
11.2.6 中国智慧养老发展方向
11.2.7 智慧养老市场机遇
11.3 智慧安防
11.3.1 智慧城市下的智能安防业
11.3.2 智慧安防家用市场现状
11.3.3 智能安防市场规模分析
11.3.4 智能安防重点细分市场分析
11.3.5 智能安防的大数据应用分析
11.3.6 智慧城市建设带来发展机遇
11.3.7 智慧安防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11.3.8 智能安防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11.4 智慧环保
11.4.1 智慧环保的基本概述
11.4.2 智慧环保信息化建设
11.4.3 智慧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11.4.4 智慧环保行业竞争格局
11.4.5 环保大数据应用案例分析
11.4.6 智慧环保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4.7 智慧环保行业的发展建议
11.4.8 智慧环保产业发展方向
11.5 智慧物流
11.5.1 智慧物流的具体作用
11.5.2 政策助力智慧物流发展
11.5.3 智慧物流发展规模
11.5.4 智慧物流技术状况分析
11.5.5 物联网推动智慧物流产业
11.5.6 大数据助力智慧物流发展
11.5.7 智慧物流输送系统规模
11.5.8 智慧物流发展前景

第十二章 2015-2017年中国智慧城市区域建设分析
12.1 中国智慧城市区域发展综述
12.1.1 智慧城市区域建设回顾
12.1.2 智慧城市区域建设现状
12.1.3 智慧城市区域格局状况
12.1.4 “互联网+智慧城市”指数排名
12.2 北京市
12.2.1 北京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12.2.2 北京将分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12.2.3 北京房山区智能城市项目分析
12.2.4 北京智慧城市技术发展状况
12.2.5 北京智慧城市发展的建议
12.2.6 “十三五”北京智慧城市展望
12.3 上海市
12.3.1 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状况
12.3.2 上海智慧城市发展水平
12.3.3 上海市智慧安保建设提速
12.3.4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PPP模式
12.3.5 上海建设“互联网+”智慧城市
12.3.6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对策分析
12.3.7 “十三五”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
12.4 广州市
12.4.1 广州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12.4.2 广州智慧城市地理平台
12.4.3 智慧城市相关应用状况
12.4.4 广州智慧城市合作动态
12.4.5 广州大数据智慧城市建设
12.4.6 广州智慧城市发展建议
12.5 深圳市
12.5.1 深圳智慧城市发展意义
12.5.2 深圳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12.5.3 大数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12.5.4 深圳坪山智慧城市建设
12.5.5 与腾讯联手建设智慧城市
12.5.6 深圳民生建设借力智慧城市
12.5.7 智慧深圳发展目标

第十三章 2015-2017年智慧城市技术基础分析
13.1 互联网
13.1.1 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
13.1.2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现状分析
13.1.3 移动互联网技术特征分析
13.1.4 互联网面临风险和安全问题
13.1.5 互联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3.2 物联网
13.2.1 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13.2.2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13.2.3 物联网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13.2.4 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机遇
13.2.5 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13.3 云计算
13.3.1 云计算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
13.3.2 智慧城市建设中云计算的重大作用
13.3.3 云计算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13.3.4 智慧城市与云计算发展相辅相成
13.3.5 云计算数据中心架构设计分析
13.3.6 云化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13.4 3s技术
13.4.1 3S技术介绍
13.4.2 3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3.4.3 3S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13.4.4 3S技术在数字水利中的应用
13.4.5 3S产业发展面临困境
13.4.6 3S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第十四章 2015-2017年中国智慧城市重点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14.1 银江股份有限公司
14.1.1 企业概况
14.1.2 主营产品
14.1.3 运营情况
14.1.4 公司优劣势分析
14.2 中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4.2.1 企业概况
14.2.2 主营产品
14.2.3 运营情况
14.2.4 公司优劣势分析
14.3 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4.3.1 企业概况
14.3.2 主营产品
14.3.3 运营情况
14.3.4 公司优劣势分析
14.4 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4.4.1 企业概况
14.4.2 主营产品
14.4.3 运营情况
14.4.4 公司优劣势分析
14.5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4.5.1 企业概况
14.5.2 主营产品
14.5.3 运营情况
14.5.4 公司优劣势分析
14.6 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14.6.1 企业概况
14.6.2 主营产品
14.6.3 运营情况
14.6.4 公司优劣势分析
14.7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14.7.1 企业概况
14.7.2 主营产品
14.7.3 运营情况
14.7.4 公司优劣势分析
14.8 上市公司财务比较分析
14.8.1 企业概况
14.8.2 主营产品
14.8.3 运营情况
14.8.4 公司优劣势分析
14.9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
14.9.1 企业概况
14.9.2 主营产品
14.9.3 运营情况
14.9.4 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十五章 中国智慧城市行业投资分析
15.1 智慧城市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15.1.1 经济效益
15.1.2 社会效益
15.1.3 环境效益
15.2 智慧城市行业投资壁垒分析
15.2.1 政策壁垒
15.2.2 资金壁垒
15.2.3 技术壁垒
15.2.4 资质壁垒
15.3 智慧城市行业投资风险
15.3.1 政策风险
15.3.2 融资风险
15.3.3 技术风险
15.3.4 盈利风险
15.3.5 人才风险
15.3.6 违约风险
15.4 智慧城市项目投融资模式分析
15.4.1 投资主体分析
15.4.2 A股投资主体
15.4.3 项目特性界定
15.4.4 商业模式分析
15.4.5 投融资模式建议
15.5 智慧城市项目PPP投融资模式分析
15.5.1 模式基本概述
15.5.2 发展前景可期
15.5.3 发展趋势及方向

第十六章 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
16.1 全球智慧城市行业发展前景
16.1.1 行业规模预测
16.1.2 行业发展趋势
16.2 中国智慧城市行业发展前景
16.2.1 “十三五”发展展望
16.2.2 投资前景分析
16.2.3 行业前景广阔
16.2.4 行业发展趋势
16.2.5 建设趋向分析
16.2.6 重点投资领域
16.2.7 行业投资空间
16.3 对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行业预测分析
16.3.1 对中国智慧城市行业发展因素分析
16.3.2 对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预测
16.3.3 对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详见正文
特别说明:中国报告网所发行报告书中的信息和数据部分会随时间变化补充更新,报告发行年份对报告质量不会有任何影响,请放心查阅。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FSW)

研究方法

报告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包括但不限于:
-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SWOT分析法
- PEST分析法
- 图表分析法
- 比较与归纳分析法
- 定量分析法
- 预测分析法
- 风险分析法
……
报告运用和涉及的行业研究理论包括但不限于:
- 产业链理论
- 生命周期理论
- 产业布局理论
- 进入壁垒理论
- 产业风险理论
- 投资价值理论
……

数据来源

报告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海关总署、行业协会、工信部数据等有关部门和第三方数据库;
部分数据来自业内企业、专家、资深从业人员交流访谈;
消费者偏好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统计与抽样统计;
公开信息资料来自有相关部门网站、期刊文献网站、科研院所与高校文献;
其他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联合国相关统计网站、海外国家统计局与相关部门网站、其他国内外同业机构公开发布资料、国外统计机构与民间组织等等。

订购流程

1.联系我们

方式1电话联系

拔打观研天下客服电话 400-007-6266(免长话费);010-86223221

方式2微信或QQ联系,扫描添加“微信客服”或“客服QQ”进行报告订购

微信客服

客服QQ:1174916573

方式3:邮件联系

发送邮件到sales@chinabaogao.com,我们的客服人员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2.填写订购单

您可以从报告页面下载“下载订购单”,或让客服通过微信/QQ/邮件将报告订购单发您;

3.付款

通过银行转账、网上银行、邮局汇款的形式支付报告购买款,我们见到汇款底单或转账底单后,1-2个工作日内会发送报告;

4.汇款信息

账户名: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账 号:1100 1016 1000 5304 3375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房山支行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相关行业研究报告

更多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