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和形势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类分层指导,分行业、分步骤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领,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重要抓手,着力提升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能力,着力增强基础支撑能力,着力提升集成应用水平,着力探索培育新模式,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以需求为导向,激发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内生动力。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政策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公平市场竞争的发展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加强智能制造技术、装备与模式的创新突破。坚持互利共赢,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在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等方面国际交流合作。
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推进。统筹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顶层设计,调动各方积极性,协调推进。针对制造业薄弱与关键环节,系统部署关键技术装备创新、试点示范、标准化、工业互联网建设等系列举措,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坚持遵循规律、分类施策。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智能制造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引导行业循序渐进推进智能化。针对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差异,加强分类施策、分层指导,加快推动传统行业改造、重点领域升级、制造业转型。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2020年的具体目标:——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实现突破。研发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支撑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30%。
——发展基础明显增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完善,制(修)订智能制造标准200项以上,面向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初步建立。
——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培育4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基本建立。
——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超过20%,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
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核心关键环节,推进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攻克关键技术装备,提高质量和可靠性。面向《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以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商与用户联合的模式,集成开发一批重大成套装备,推进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装备(产品)中的融合应用,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研发、设计和产业化。
(二)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
围绕感知、控制、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针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产品、重大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开发和应用,突破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工业互联网安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智能制造相关的核心支撑软件,布局和积累一批核心知识产权,为实现制造装备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
(三)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依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围绕互联互通和多维度协同等瓶颈,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研究,搭建标准试验验证平台(系统),开展全过程试验验证。
加快标准制(修)订,在制造业各个领域全面推广。成立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多部门协调、多标委会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凝聚国内外标准化确定150个以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四)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
研发新型工业网络设备与系统,构建工业互联网试验验证平台和标识解析系统。推动制造企业开展工厂内网络升级改造。鼓励电信运营商改良工厂外网络,开展工业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研发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搭建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与试验验证平台,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
(五)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
在基础条件好和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选择骨干企业,围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批量定制、远程运维服务、工业云平台、众包众创等方面,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形成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围绕设计、研发、生产、物流、服务等全生命周期,遴选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在相关行业进行移植、推广。
(六)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
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加快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促进制造工艺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针对传统制造业关键工序自动化、数字化改造需求,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提高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努力提升发展层次,迈向中高端。加强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产业间绿色循环链接,提升重点制造技术绿色化水平。
(七)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
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开展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试点应用。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机制,提升中小企业智能化水平。整合和利用现有制造资源,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及各类模型库和制造能力外包服务,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
(八)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面向企业智能制造发展需求,推动装备、自动化、软件、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核心、各领域领先企业联合推进、一大批定位于细分领域的“专精特”企业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体系。加快培育一批有行业、专业特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大力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集团;做优做强一批传感器、智能仪表、控制系统、伺服装置、工业软件等“专精特”配套企业。
(九)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
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完善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加强规划引导,提升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区规范有序发展。促进区域智能制造差异化发展。结合《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实施指南》,紧密依靠本区域智能制造发展基础,聚焦重点。大力推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率先实现优势产业智能转型,积极促进制造业欠发达地区结合实际,加快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改造,逐步向智能化发展。加强区域智能制造资源协同。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资源协同平台,不断完善体系架构和运行规则,加快区域间创新资源、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集成和对接,推进制造过程各环节和全价值链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实现区域优势资源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
(十)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构建多层次人才队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突出职业精神培育。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培养一批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一批既擅长制造企业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一批能够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开发、技术改进、业务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批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持高校开展智能制造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立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预测和信息服务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发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作用,有效统筹中央、地方和其他社会资源,协调解决智能制造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发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作用,为把握技术发展方向提供咨询建议。加强规划与其他专项、工程有机衔接。
(二)完善创新体系
在智能制造领域研究建立若干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解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鸿沟。围绕重点领域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建设重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支持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为行业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对智能制造予以支持。按照深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要求,统筹支持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完善和落实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工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重大技术装备符合规定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或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可按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规定,享受进口税收优惠。
(四)创新金融扶持方式
发挥国家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吸引企业、社会资本,建立智能制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建立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各类智能制造发展基金,鼓励社会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投向智能制造领域。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研究建立产融对接新模式,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依托重点工程项目,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完善承保理赔机制。支持装备制造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发展应收账款融资,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五)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发挥行业协会熟悉行业、贴近企业优势,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加强行业自律,防止无序和恶性竞争。各相关行业协会要指导企业深化改革、苦练内功,抓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反馈政策落实情况,积极宣传和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各项政策。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提升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引导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在智能制造标准制定、知识产权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支持国内外企业及行业组织间开展智能制造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华设立智能制造研发机构、人才培训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并购、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制造企业。
五、组织实施
规划是指导未来5年智能制造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明确的重点任务是规划的核心内容。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建立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适时对目标和任务进行必要的调整。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与规划相衔接的实施方案,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做好信息反馈工作。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同推动本规划的贯彻落实。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智能制造市场发展现状及运行态势预测报告》内容严谨、数据翔实,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向、市场前景、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我中心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它是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洞悉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本报告是全面了解行业以及对本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REPORTDIRECTORY
第一章智能制造相关概述
1.1智能制造概念界定
1.1.1智能制造的内涵
1.1.2智能制造的特征
1.1.3智能制造的模式
1.1.4智能制造提出的脉络
1.2智能制造产业链分析
1.2.1产业链结构
1.2.2产业链落地顺序
1.2.3产业链投资逻辑
第二章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经济社会环境分析
2.1宏观经济环境
2.1.1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2.1.2工业经济增长情况
2.1.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1.4宏观经济发展形势
2.2制造业转型环境
2.2.1传统制造业内忧外患
2.2.2中国制造业发展新常态
2.2.3工业4.0引领制造业变革
2.2.4重塑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
2.2.5中国建设世界制造强国
2.3社会文化环境
2.3.1中国人口结构及趋势
2.3.2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
2.3.3国内消费结构升级
2.3.4创新创业风潮兴起
2.4技术环境
2.4.1智能制造关键性技术
2.4.2中国智能制造技术现状
2.4.3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发展
2.4.4智能制造技术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政策环境分析
3.1产业转型政策
3.1.1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
3.1.2区域工业绿色转型试点
3.1.3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
3.1.4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
3.1.5工业强基专项行动
3.2智能制造政策
3.2.1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
3.2.2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3.2.3智能制造科技发展规划思路
3.2.4高端装备制造业规划思路
3.3相关促进政策
3.3.1两化融合政策
3.3.2三网融合政策
3.3.3“互联网+”政策
3.3.4大数据产业政策
3.4中国制造2025
3.4.1战略形势
3.4.2战略目标
3.4.3战略对策
3.4.4战略重点
3.4.5战略支撑
第四章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分析
4.1智能制造产业国外经验借鉴
4.1.1德国
4.1.2美国
4.1.3日本
4.1.4韩国
4.2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基础
4.2.1制造业国际地位提升
4.2.2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4.2.3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4.2.4工业能耗强度降低
4.2.5工业布局不断优化
4.3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态势
4.3.1智能制造发展阶段
4.3.2智能制造发展特征
4.3.3智能制造迈向高端
4.3.4试点项目布局情况
4.3.5地方政府积极布局
4.4智能制造的实践模式——智能工厂
4.4.1智能工厂基本框架
4.4.2产业布局初步显现
4.4.3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4.4.4企业间并购合作深化
4.4.5工业物联网成关键抓手
4.4.6数字化车间发展态势
4.5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4.5.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4.5.2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
4.5.3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4.5.4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5.5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第五章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分析
5.1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态势
5.1.1产业集群分布
5.1.2区域优势分析
5.1.3产业集群规律
5.1.4产业集群模式
5.2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产业
5.2.1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
5.2.2智能制造发展契机
5.2.3深化区内产业合作
5.2.4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5.2.5未来产业发展前景
5.3珠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产业
5.3.1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5.3.2珠三角制造业高端化
5.3.3制造业区域竞争力提升
5.3.4重点区域市场发展水平
5.3.5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前景
5.4京津冀地区智能制造产业
5.4.1京津冀协同推进产业升级
5.4.2智能制造协作一体化发展
5.4.3区域智能制造产业规模
5.4.4智能制造产业扶持政策
5.4.5智能制造产业规划目标
5.5东北地区智能制造产业
5.5.1智能制造助力东北振兴
5.5.2积极谋取区域协同发展
5.5.3重点区域市场发展规模
5.5.4制约因素及发展策略
5.5.5智能制造业前景展望
5.6西南地区智能制造产业
5.6.1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模
5.6.2智能制造项目投资动态
5.6.3智能制造产业扶持政策
5.6.4智能制造产业规划目标
第六章中国智能装备行业发展分析
6.1中国智能装备行业发展综述
6.1.1行业运行特征
6.1.2产业空间布局
6.1.3市场竞争格局
6.1.4项目投资动态
6.1.5行业发展机遇
6.1.6发展问题及对策
6.2工业机器人
6.2.1行业整体实力
6.2.2产业运行特征
6.2.3行业供需规模
6.2.4区域市场格局
6.2.5市场竞争主体
6.2.6产业链价值分析
6.3高档数控机床
6.3.1行业发展态势
6.3.2行业技术进步
6.3.3产品创新成果
6.3.4项目投资动态
6.3.5航天领域应用
6.3.6行业规划目标
6.43D打印设备
6.4.1全球市场格局
6.4.2中国市场规模
6.4.3市场竞争态势
6.4.4个人市场增长
6.4.5发展瓶颈及对策
6.5海洋工程装备
6.5.1行业运行特征
6.5.2全球市场规模
6.5.3中国市场格局
6.5.4行业发展态势
6.5.5未来战略方向
6.6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6.6.1SWOT分析
6.6.2行业发展规模
6.6.3发展模式创新
6.6.4进军海外市场
6.6.5未来发展方向
第七章中国智能产品行业发展分析
7.1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发展综述
7.1.1用户结构
7.1.2市场规模
7.1.3行业特点
7.1.4竞争格局
7.1.5发展趋势
7.2可穿戴设备
7.2.1行业发展规模
7.2.2市场需求状况
7.2.3产品应用分析
7.2.4区域分布格局
7.2.5市场竞争态势
7.2.6未来发展趋势
7.3智能汽车
7.3.1行业生命周期
7.3.2行业介入模式
7.3.3市场竞争态势
7.3.4商业模式分析
7.3.5发展策略建议
7.3.6未来前景展望
7.4智能家电
7.4.1行业发展规模
7.4.2市场主体分析
7.4.3市场竞争格局
7.4.4企业布局模式
7.4.5产品运作模式
7.4.6未来发展方向
7.5无人机
7.5.1市场发展规模
7.5.2行业融资规模
7.5.3军民融合典范
7.5.4市场竞争格局
7.5.5商业模式分析
第八章中国智能服务行业发展分析
8.1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8.1.1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内涵和意义
8.1.2我国服务型制造业发展现状
8.1.3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制约因素
8.1.4服务型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
8.2智慧物流
8.2.1行业技术基础
8.2.2行业发展规模
8.2.3市场竞争加剧
8.2.4市场投资升温
8.2.5行业政策机遇
8.2.6发展路径分析
8.3智能检测
8.3.1行业运行特征
8.3.2行业发展规模
8.3.3市场竞争格局
8.3.4区域分布格局
8.3.5行业发展模式
8.3.6未来前景展望
8.4工业设计
8.4.1产业发展阶段
8.4.2行业发展规模
8.4.3产业发展集群
8.4.4机构发展模式
8.4.5协同创新模式
8.5工业节能
8.5.1行业发展特征
8.5.2服务市场规模
8.5.3市场竞争格局
8.5.4商业模式分析
8.5.5产业链分析
第九章智能制造产业链上游电子信息产业分析
9.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
9.1.1电子信息对智能制造的意义
9.1.2电子信息制造业实力增强
9.1.3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规模
9.1.4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形势
9.1.5电子信息制造业瓶颈因素
9.1.6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
9.2集成电路
9.2.1集成电路是工业转型动力
9.2.2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模
9.2.3集成电路产业运行特征
9.2.4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态势
9.2.5集成电路产业面临挑战
9.2.6集成电路产业前景展望
9.3传感器
9.3.1驱动因素分析
9.3.2行业发展规模
9.3.3区域分布格局
9.3.4市场竞争格局
9.3.5细分市场分析
9.3.6发展前景预测
9.4工业软件
9.4.1行业运行特征
9.4.2市场发展规模
9.4.3市场竞争格局
9.4.4企业投资态势
9.4.5发展模式创新
9.5数据中心
9.5.1行业发展规模
9.5.2区域分布格局
9.5.3市场竞争主体
9.5.4行业政策机遇
9.5.5发展路径分析
9.5.6行业未来方向
第十章智能制造产业链下游应用市场分析
10.1智慧城市
10.1.1智慧城市建设进展
10.1.2智慧城市供需分析
10.1.3智慧城市运营主体
10.1.4智慧城市商业模式
10.1.5智慧城市产业链分析
10.2智能交通
10.2.1行业发展形势
10.2.2市场结构分析
10.2.3区域分布格局
10.2.4行业竞争加剧
10.2.5投资模式分析
10.2.6车联网盈利模式
10.3智能家居
10.3.1行业发展现状
10.3.2区域分布状况
10.3.3市场主体分析
10.3.4行业竞争结构
10.3.5消费行为分析
10.3.6市场前景展望
10.4智慧医疗
10.4.1驱动因素分析
10.4.2行业发展规模
10.4.3市场竞争格局
10.4.4商业模式分析
10.4.5市场前景展望
10.4.6投资切入点分析
10.5智慧环保
10.5.1市场主体分析
10.5.2行业运营模式
10.5.3行业竞争格局
10.5.4机遇挑战并存
10.5.5市场前景展望
10.6智慧农业
10.6.1农业互联网兴起
10.6.2智慧农业技术体系
10.6.3智慧农业投资机会
10.6.4农业全产业链模式
10.6.5智慧农业发展策略
10.6.6智慧农业前景展望
第十一章智能制造产业模式变革分析
11.1智能制造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分析
11.1.1电子商务
11.1.2个性化定制
11.1.3网络协同开发
11.1.4国际产能合作
11.2制造业云制造模式分析
11.2.1云制造体系结构
11.2.2云制造发展机遇
11.2.3云制造商业模式
11.2.4云制造应用方向
11.2.5发展问题及对策
11.2.6云制造前景展望
11.3制造业个性化定制模式分析
11.3.1需求倒逼转型
11.3.2行业发展现状
11.3.3企业积极探索
11.3.4典型案例分析
11.3.5市场前景展望
11.4制造业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11.4.1服装电商
11.4.2家电电商
11.4.3家具电商
11.4.4医药电商
11.4.5食品电商
11.4.6汽车电商
11.4.7钢铁电商
第十二章重点智能制造企业运营分析
12.1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概况
(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4)公司优劣势分析
12.2上海海得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概况
(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4)公司优劣势分析
12.3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概况
(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4)公司优劣势分析
12.4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概况
(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4)公司优劣势分析
12.5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概况
(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4)公司优劣势分析
12.6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概况
(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4)公司优劣势分析
12.7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概况
(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4)公司优劣势分析
12.8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概况
(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4)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十三章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投资潜力分析
13.1投资机遇分析
13.1.1国家战略机遇
13.1.2结构调整机遇
13.1.3替代进口机遇
13.1.4消费升级机遇
13.1.5技术创新机遇
13.2投资壁垒分析
13.2.1技术能力
13.2.2人才储备
13.2.3资金基础
13.2.4设计开发与集成能力
13.3投资风险预警
13.3.1资金风险
13.3.2研发风险
13.3.3产能风险
13.3.4标准风险
13.3.5人才风险
13.4投资策略建议
13.4.1纵向整合及网络化
13.4.2价值链横向整合
13.4.3全生命周期数字化
13.4.4技术应用的指数式增长
第十四章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14.1智能制造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14.1.1行业发展趋势
14.1.2产品发展趋势
14.1.3未来政策导向
14.2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前景展望
14.2.1智能制造前景乐观
14.2.2行业盈利前景分析
14.2.3高端智能市场前景
14.3对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预测分析
14.3.1对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14.3.2对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预测分析
14.3.3对中国数控机床行业预测分析
14.3.4对中国3D打印行业预测分析
(GYZJY)
图表详见正文
特别说明:中国报告网所发行报告书中的信息和数据部分会随时间变化补充更新,报告发行年份对报告质量不会有任何影响,请放心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