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竞争现状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竞争现状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8200元 电子版
  • 8200元 纸介版
  • 8500元 电子版+纸介版
  • 286192
  • 2017年
  • 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 400-007-6266 010-86223221
  • sale@chinabaogao.com
       近年来,以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为背景,互联网与金融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国大众面前。相关学者指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交易信息相对对等、支付使用便捷、能大量调动社会闲置资金,而且较少依赖金融中介的一种新型模式,应被作为传统金融行业的重要补充来大力发展,从而解决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几十年以来的“金融压抑”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不足。

       一、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概念,在2012年被国内首次提出,并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但互联网金融最早产生于中国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本文将互联网金融的进程分为3个时期。

       1.线下业务代办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这个时期,现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出现。这段时期的互联网金融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金融业务在线办理。在这段时期,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作用就是为金融机构的线下工作作一个线上的分流,主要包括查询余额开户等服务。

       2.初步发展时期

       从2000年到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初步发展时期。在此阶段是以搜索引擎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的硬件支持基本形成,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在此时期,中介支付有了一定的发展P2P借贷产生。2007年,中国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正式上线。

       3.互联网金融元年

       此时期以2013年为开端至今。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量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以P2P成交量为例,有2012年的212亿急速增长到了2013年的1058亿元。第三方支付交易金额由104.56万亿增长到了150.01万亿。多数银行业开始实施业务形式的升级与转型,开始着手建立互联网金融部门。

       此外,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问题已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非金融机构借助于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融资、支付、资源配置和信息中介等各种形式金融业务的新模式。作为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为客户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有效地缓解了金融排斥,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对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

       目前,按照业务模式的不同,互联网金融主要分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互联网理财等模式。

       互联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低、支付便捷、信息透明度高、风险大等特征。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整合市场数据,进行资金风险评估,有利于减少资金供求双方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客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客户端进行转账、支付,打破地域和时间的约束,提升金融交易的效率。但是,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支付风险、交易风险、网络安全风险、违约风险等问题突出,缺乏完备的信用评估体系,缺少必要的法律监管协调机制。

       (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最早出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与产品所在国家及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所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接银行支付清算接口,帮助客户完成支付结算。第三方支付能够减少买家收货不付款和卖家收款不发货的风险,同时可以增强买卖双方信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后,第三方支付被合法纳入国家监管体系。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在国内迅猛发展,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等网络结算模式具有交易门槛低、支付便捷、市场潜力大的特点。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

       (二)P2P网贷

       P2P网贷是由网络信贷公司搭建的互联网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和交易中介,促进借贷双方资金融通,双方自由竞价后撮合成交,网络信贷公司从中收取中介服务费。P2P网贷平台主要包括以陆金所为代表的一对一有担保模式、以人人贷为代表的一对多的线上模式和以宜信为代表的多对多债权转让模式。网络借贷公司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了解融资者的资信等情况,进一步进行风险评估,为资金供求双方搭建沟通桥梁,帮助个人及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2014年招商银行推出小企业e家投融资业务,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P2P网贷平台正式投入市场。目前,多家银行已先后与支付宝、天翼支付等机构开展了业务合作。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11月30日,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已达3116家,仅11月就新增97家平台,环比上升15.48%。其中,广东、山东、浙江、北京四省市P2P网贷平台分布最多。

       (三)众筹

       众筹是一种由项目发起人通过互联网向投资者筹集项目资金的新兴融资模式。小微公司或创作个人因缺乏资金,在众筹平台上发布宣传自己的项目,展示创意和需求,投资者通过团购或预购方式购买产品或创意,提供项目资金,最终以实物、作品、服务或者媒体内容等形式得到回报。按项目回报方式,众筹模式分为股权众筹、奖励众筹、公益众筹和债权众筹等。其特点是众筹门槛低、成本小、流程简单透明、募集规模相对较小,不需要过多借助个人人脉资源,更加注重项目创意。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大众筹资更为开放,不以项目商业价值作为唯一判断标准。近两年,我国众筹行业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众筹平台总数量已经达到211家,主要集中于北京、广东和上海地区。京东股权众筹平台、齐鲁股交“众创板”、“创客中国”等众筹平台的推出,有效缓解了创业中小企业的筹资问题,同时鼓励创客积极展示创意,营造支持创新氛围,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创新进步。

       (四)互联网理财

       互联网理财指投资者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由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最终实现资金增值的行为。互联网理财平台利用长尾效应集中零散资金投入市场,使投资者在低参与成本前提下获得高收益。2015年我国互联网理财产品五大排行榜中,余额宝居首。余额宝是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用户可以随时转出消费余额宝资金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不收取任何手续费。2013年6月,支付宝网络公司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业务。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14日,余额宝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为2.805%。虽然相比于最初一度逼近7%的年化收益率的辉煌历史存在一定差距,但相对于银行同期收益仍具有绝对优势。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

       三、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业务对传统金融业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金融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运营不需要开设众多的分支机构和实体营业网点,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节约人力资源,提高交易效率。“余额宝”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因其门槛低、风险小、收益高,满足了人们个性化、普惠化的金融需求,提高了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着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促进了商业银行的改革。互联网金融具有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服务,为创业个体和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受到P2P网贷、众筹、网络理财等模式成功推出的影响,商业银行也逐步放宽小微贷款业务,加大对高收益率理财产品的选择组合,重视交互式的客户体验,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互联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为金融市场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移动支付、手机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平台操作简便快捷,为客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庞大的用户信息数据库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丰富的信息优势,资源共享提高了金融服务透明化程度,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条件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互联网金融业务能够实现小微企业与投资人不经传统银行等中介机构进行直接融资,提高了业务效率,加快了金融脱媒。由于中小企业资金规模较小,信用评级较低,传统商业银行出于自身资金安全考虑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互联网金融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收集相关的中小企业信息,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难题,填补了金融空白。

       四、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蓬勃发展。应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的各自优势。传统商业银行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客户资源、先进的软硬件设施、较完备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系统,以及严格的金融监管,并拥有大量金融、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商业银行业务开展提供专业咨询、投资计划等服务。传统金融机构开设众多的分支机构和实体营业网点,面对面提供专业金融服务,赢得广大客户的青睐。而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更加注重交互式的客户体验,门槛低、操作便捷,为中小企业和小微客户带来更多的融资和理财选择,提高了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满足了客户个性化、普惠化的金融需求。但是,互联网金融具有高杠杆特征,风险传播更加快速,更具广泛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两者应互相借鉴、融合,加强合作,推动我国整个金融系统的健康发展。

       (一)完善风险管理,注重网络安全

       互联网金融业务依托虚拟的网络平台,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估机制,安全问题突出,风险防控弱,存在信息安全风险、违约风险等。为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应尽快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推进建立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机制,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使互联网金融企业得到必要的金融监管,赢得公众对互联网金融业的信任。互联网金融企业应重视行业自律,加强安全性建设,确保网络安全,保障投资者的信息和资金安全。加强对网络借贷资金流向和贷款利率的动态监测,适当进行窗口指导,合理引导社会资金的有效流动。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尊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自身规律,尊重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的开拓创新精神,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引导和支持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通过行业自律的形式,完善管理,诚信为本,守法经营。

       (二)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

       互联网金融应不断创新业务,简化流程,构建完善的在线交互体系,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金融平台要打破区域限制,拓宽信息获取渠道,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和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金融应提高自身数据获取能力,其中,注重互联网科技人才培养、设立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部门尤为重要。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借助互联网技术、电商平台、社交网络等技术处理整合数据,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帮助金融机构筛选海量数据,能够分析客户的潜在需求,加强信息透明化。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大数据优势,提高业务能力,降低交易风险,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不断推出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应加大对互联网先进技术和互联网专业人才挖掘的投入力度,开放多种投资渠道,不断拓展线上业务,注重投资组合多样化,推出更多理财组合选择,使支付结算、投融资业务覆盖更大的领域,吸引更多的客户。

       (三)加强与传统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经过多年的建设,传统金融机构具有大规模的专业化人才团队、较完备的机构管理模式、较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和良好的信用体系。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学习引进银行等传统金融业的管理模式,加大安全性建设,加强与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交流,加深与保险公司、各大银行等的业务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提高自身的信用评级,促进两者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应拥有开放互动的心态与思维,谋求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最大交集。银行可以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推动自身业务网络化,重视积累客户信息资源,完善客户信息数据库,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准确定位客户特点,及时处理用户体验反馈,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开发客户资源。此外,传统金融机构应适当降低投融资门槛,简化业务流程,优化服务模式,吸纳更多中小企业和个人,以满足大众普惠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互联网金融企业应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加强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沟通协调、积极合作,建立信息共享、业务共享的合作平台,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联网金融拥有大量中小企业和个人信息数据库,而银行拥有更多中高端客户群体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构建统一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更为全面准确地分析挖掘客户信息,创新更多理财投资选择组合,吸纳更多客户,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竞争现状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内容严谨、数据翔实,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向、市场前景、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我中心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它是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洞悉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本报告是全面了解行业以及对本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REPORTDIRECTORY

第一章互联网金融相关概述
1.1互联网金融相关概念界定
1.1.1互联网
1.1.2金融
1.1.3互联网金融
1.2互联网金融具体介绍
1.2.1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2.2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1.2.3互联网金融的功能
1.2.4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1.3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1.3.1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1.3.2金融产品网上销售
1.3.3P2P信贷
1.3.4第三方支付
1.3.5众筹平台
1.3.6模式所处发展阶段

第二章国际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状况
2.1全球金融行业分析
2.1.1市场首要风险仍在欧元区
2.1.2全球政策基调及流动性分析
2.1.3全球跨境资本的流向分析
2.1.4三大金融市场的走势分析
2.全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综述
2.2.1互联网金融发展历史溯源
2.2.2国际互联网金融业务构成
2.2.3国际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
2.2.4国际互联网金融发展经验借鉴
2.3欧盟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
2.3.1欧盟支持移动支付发展
2.3.2欧盟促进互联网保险市场发展
2.3.3德国网络银行的使用和安全
2.3.4法国网络银行服务的使用状况
2.3.5英国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经验借鉴
2.4美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
2.4.1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简述
2.4.2美国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的影响
2.4.3互联网背景下美国券商转型模式
2.4.4美国互联网金融对信用卡业的冲击
2.4.5中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比较
2.5日本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
2.5.1日本的支付结算体系介绍
2.5.2日本互联网银行的安全风险
2.5.3日本乐天集团互联网金融发展解析
2.5.4日本Monex集团互联网证券的发展策略
2.5.5日本SBI打造上海自贸区互联网金融平台
2.6韩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
2.6.1韩国互联网证券的发展模式
2.6.2韩国网上银行用户数量统计
2.6.3韩国互联网保险业发展状况综述
2.6.4韩国保险企业移动平台销售状况
2.6.5韩国提升互联网金融安全的举措

第三章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背景
3.1宏观经济环境
3.1.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简况
3.1.2全球金融环境对中国的影响
3.1.3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3.1.4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3.2金融行业
3.2.1中国金融业发展改革历程回顾
3.2.2中国金融业发展改革现状分析
3.2.3中国农村金融业发展状况分析
3.2.4中国金融业运行现状分析
3.2.5用户对非传统金融机构的需求
3.3互联网行业
3.3.1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
3.3.2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升
3.3.3互联网金融消费习惯逐渐形成
3.3.4互联网金融技术取得突破
3.3.5互联网面临风险和安全问题
3.4监管环境
3.4.1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综述
3.4.2互联网金融监管缺失状况
3.4.3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将出台
3.4.4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发展状况
3.4.5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建议

第四章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状况
4.1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分析
4.1.1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综述
4.1.2中国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意义
4.1.3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体系有益补充
4.1.4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态势
4.1.5中国互联网金融重要事件
4.1.6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热点
4.1.7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
4.大数据与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
4.2.1大数据金融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4.2.2金融产品/服务与客户的不对等现状
4.2.3大数据与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4.2.4大数据对金融行业带来的改变
4.2.5大数据与互联网对风控带来的变革
4.2.6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
4.3金融系与非金融系互联网金融对比分析
4.3.1概念界定
4.3.2发展状况
4.3.3优势借鉴
4.3.4风险管控
4.3.5应对策略
4.4中国主要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
4.4.1北京海淀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
4.4.2上海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
4.4.3宁波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迅速
4.4.4广州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业
4.4.5深圳推进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
4.5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问题分析
4.5.1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突出问题
4.5.2中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威胁
4.5.3中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挑战
4.5.4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桎梏
4.5.5制约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瓶颈
4.6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对策
4.6.1打造产业生态链
4.6.2防止业务风险蔓延
4.6.3推动形成行业自律
4.6.4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4.6.5出台国家法律法规

第五章中国(移动)互联网证券市场发展状况
5.1互联网证券市场相关概述
5.1.1互联网证券的内涵
5.1.2互联网证券的特点
5.1.3互联网证券的模式
5.1.4互联网证券的影响
5.2证券业务互联网化的推动因素
5.2.1互联网对证券业务的影响
5.2.2客户行为模式发生变化
5.2.3券商业务多元化发展途径
5.2.4互联网公司的跨界竞争
5.2.5互联网为证券公司带来的优势
5.3中国互联网证券行业的发展分析
5.3.1互联网与券商联姻的原因及路径
5.3.2互联网与券商联姻的进展及影响
5.3.3互联网证券不同业务板块的发展
5.3.4中国互联网证券盈利状况分析
5.3.5中国移动互联网证券发展状况
5.4中国互联网金融与券商的发展
5.4.1中国互联网金融对券商的影响
5.4.2证券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5.4.3证券公司布局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5.4.4证券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路径
5.5中国互联网证券行业的挑战
5.5.1“券商融合”存在的顾虑分析
5.5.2互联网证券市场面临的问题
5.5.3互联网证券交易的风险分析
5.6中国互联网证券行业的发展对策
5.6.1互联网证券市场的发展策略
5.6.2推动互联网证券交易发展的措施
5.6.3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5.6.4完善中国互联网证券交易监管的建议

第六章中国(移动)互联网银行市场发展状况
6.1互联网银行相关概述
6.1.1互联网银行的内涵
6.1.2互联网银行的分类
6.1.3互联网银行的特点
6.1.4互联网银行的功能
6.中国互联网银行发展状况
6.2.1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影响
6.2.2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银行的优势
6.2.3互联网冲击下传统银行寻求转型
6.2.4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优势遭遇挑战
6.2.5互联网金融时代民营银行生存态势
6.3中国手机银行市场调查分析
6.3.1手机银行的用户特征
6.3.2手机银行业务的使用情况
6.3.3手机银行的评价及建议
6.3.4手机银行深度用户分析
6.4中国互联网银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6.4.1新的竞争对手入侵
6.4.2替代品的威胁
6.4.3买方议价的能力
6.4.4卖方议价的能力
6.4.5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6.5中国互联网银行业的挑战
6.5.1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威胁
6.5.2中国互联网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6.5.3制约中国互联网银行发展的瓶颈
6.6中国互联网银行业的发展对策
6.6.1互联网金融下银行的发展路径
6.6.2新一代互联网银行及构建思路
6.6.3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大潮的策略
6.6.4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变革方向

第七章中国(移动)互联网保险市场发展状况
7.1互联网银行相关概述
7.1.1互联网保险的定义
7.1.2互联网保险的核心
7.1.3互联网保险的支柱
7.1.4互联网保险的监管
7.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发展状况
7.2.1中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历程
7.2.2中国互联网保险业经营状况
7.2.3互联网科技在保险业的应用
7.2.4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分销方法
7.2.5保险公司网销渠道的发展
7.3中国移动互联网保险市场发展分析
7.3.1移动互联网成为保险业发展方向
7.3.2移动互联网促第三方保险平台发展
7.3.3移动互联网保险增值服务竞争激烈
7.3.4保险企业抢占移动互联网车险市场
7.4中国移动互联网个人财险市场发展分析
7.4.1市场发展状况剖析
7.4.2消费者及需求分析
7.4.3不同人群的需求及机遇
7.4.4保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7.5中国互联网保险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7.5.1新进入者的威胁
7.5.2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7.5.3客户的议价能力
7.5.4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7.5.5竞争的激烈度
7.6中国互联网保险SWOT分析
7.6.1优势(Strengths)
7.6.2劣势(Weakness)
7.6.3机会(Opportunities)
7.6.4威胁(Treats)
7.7互联网保险行业的问题及对策
7.7.1我国互联网保险业面临的挑战
7.7.2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7.7.3互联网保险盈利模式发展路径
7.7.4互联网时代险企应尽早实现转型
7.7.5互联网时代保险中介价值网的构建

第八章中国其他互联网金融细分市场发展状况
8.1第三方支付市场
8.1.1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与创新
8.1.2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及结构
8.1.3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支付业务分析
8.1.4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的竞争格局
8.1.5中国银联逐步收编第三方支付机构
8.1.6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8.2P2P信贷市场
8.2.1P2P信贷的概念及特点
8.2.2P2P信贷的分类和经营模式
8.2.3中国P2P信贷行业飞速发展
8.2.4P2P信贷行业的发展关键点
8.2.5P2P监管政策出台
8.2.6P2P信贷行业的风险及监管
8.2.7P2P信贷市场的问题及对策
8.3众筹市场
8.3.1国内外典型众筹平台介绍
8.3.2众筹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分析
8.3.3中国众筹平台的初创模式剖析
8.3.4中国众筹平台发展的瓶颈及原因
8.3.5众筹模式的法律风险及规避策略
8.4(移动)互联网基金市场
8.4.1中国互联网基金销售模式
8.4.互联网货币基金的发展
8.4.3互联网金融冲击银行基金销售
8.4.4互联网基金的发展模式辨析
8.4.5互联网与基金行业合作途径
8.4.6基金公司在互联网金融中的战略定位

第九章中国(移动)互联网金融重点企业经营分析
9.1四类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对比分析
9.1.1费用对比
9.1.2平台对比
9.1.3空间对比
9.2(移动)互联网金融领先企业
9.2.1阿里巴巴
9.2.1.1企业简介
9.2.1.2经营状况
9.2.1.3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
9.2.2腾讯
9.2.2.1企业简介
9.2.2.2经营状况
9.2.2.3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
9.2.3百度
9.2.3.1企业简介
9.2.3.2经营状况
9.2.3.3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
9.2.4中国工商银行
9.2.4.1企业简介
9.2.4.2经营状况
9.2.4.3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
9.2.5中国建设银行
9.2.5.1企业简介
9.2.5.2经营状况
9.2.5.3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
9.2.6招商银行
9.2.6.1企业简介
9.2.6.2经营状况
9.2.6.3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
9.2.7平安集团
9.2.7.1企业简介
9.2.7.2经营状况
9.2.7.3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
9.3(移动)互联网金融潜在合作企业
9.3.1新浪
9.3.1.1企业简介
9.3.1.2经营状况
9.3.1.3互联网金融发展潜力
9.3.2网易
9.3.2.1企业简介
9.3.2.2经营状况
9.3.2.3互联网金融发展潜力
9.3.3搜狐
9.3.3.1企业简介
9.3.3.2经营状况
9.3.3.3互联网金融发展潜力
9.4特色(移动)互联网企业
9.4.1凤凰网
9.4.1.1企业简介
9.4.1.2经营状况
9.4.2东方财富网
9.4.2.1企业简介
9.4.2.2经营状况
9.4.3人人网
9.4.3.1企业简介
9.4.3.2经营状况
9.4.4奇虎360
9.4.4.1企业简介
9.4.4.2经营状况
9.4.5优酷视频
9.4.5.1企业简介
9.4.5.2经营状况

第十章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融资分析
10.1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融资状况
10.1.1互联网金融投融资的特点
10.1.2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发展现状
10.1.3互联网金融投资案例分析
10.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融资状况
10.2.1国外重点互联网金融公司
10.2.2中国上市互联网金融公司
10.2.3中国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
10.2.4中国热门互联网金融公司
10.2.5中国众筹平台融资典型案例
10.3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资机遇
10.3.1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投资机遇
10.3.2风投青睐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类型
10.3.3普通投资者的互联网金融投资机遇
10.3.4不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投资价值
10.3.5众筹金融市场成为市场新热点
10.3.6财务管理类APP获资本青睐
10.4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融资风险
10.4.1互联网金融的投资风险
10.4.2互联网金融的成本及风险
10.4.3未来投资者需关注的风险点
10.4.4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亟待控制
10.5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资策略
10.5.1投资互联网金融应保持清醒
10.5.2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路径
10.5.3互联网金融投资需考察的因素
10.5.4P2P公司的投资风险控制策略
10.5.5互联网基金的投资策略解析

第十一章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
11.1全球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11.1.1互联网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
11.1.2人人贷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
11.1.3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
11.2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及前景
11.2.1中国互联网金融业发展预测
11.2.2互联网金融发展是大势所趋
11.2.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分析
11.2.4互联网金融的纵深发展趋势
11.2.5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
11.3中国互联网金融细分市场发展趋势及前景
11.3.1第三方支付市场前景及趋势预测
11.3.2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预测
11.3.3互联网证券市场的发展机遇
11.3.4移动互联网为P2P带来发展机遇
11.3.5众筹的未来盈利模式及发展趋势
附录:
附录一:《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附录二:《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指引(试行)》
附录三:《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
附录四:《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
附录五:《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附录六:《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
附录七:《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
附录八:《关于网上支付税费担保事宜的公告》
附录九:《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附录十:《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GYZJY)
图表详见正文
特别说明:中国报告网所发行报告书中的信息和数据部分会随时间变化补充更新,报告发行年份对报告质量不会有任何影响,请放心查阅。

研究方法

报告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包括但不限于:
-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SWOT分析法
- PEST分析法
- 图表分析法
- 比较与归纳分析法
- 定量分析法
- 预测分析法
- 风险分析法
……
报告运用和涉及的行业研究理论包括但不限于:
- 产业链理论
- 生命周期理论
- 产业布局理论
- 进入壁垒理论
- 产业风险理论
- 投资价值理论
……

数据来源

报告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海关总署、行业协会、工信部数据等有关部门和第三方数据库;
部分数据来自业内企业、专家、资深从业人员交流访谈;
消费者偏好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统计与抽样统计;
公开信息资料来自有相关部门网站、期刊文献网站、科研院所与高校文献;
其他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联合国相关统计网站、海外国家统计局与相关部门网站、其他国内外同业机构公开发布资料、国外统计机构与民间组织等等。

订购流程

1.联系我们

方式1电话联系

拔打观研天下客服电话 400-007-6266(免长话费);010-86223221

方式2微信或QQ联系,扫描添加“微信客服”或“客服QQ”进行报告订购

微信客服

客服QQ:1174916573

方式3:邮件联系

发送邮件到sales@chinabaogao.com,我们的客服人员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2.填写订购单

您可以从报告页面下载“下载订购单”,或让客服通过微信/QQ/邮件将报告订购单发您;

3.付款

通过银行转账、网上银行、邮局汇款的形式支付报告购买款,我们见到汇款底单或转账底单后,1-2个工作日内会发送报告;

4.汇款信息

账户名: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账 号:1100 1016 1000 5304 3375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房山支行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相关行业研究报告

更多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