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碳素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五年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中国碳素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五年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8200元 电子版
  • 8200元 纸介版
  • 8500元 电子版+纸介版
  • 220474
  • 2015年
  • 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 400-007-6266 010-86223221
  • sale@chinabaogao.com

        碳素是 炭和石墨材料是以碳元素为主的非金属固体材料,其中炭材料基本上由非石墨质碳组成的材料,而石墨材料则是基本上由石墨质碳组成的材料。为了简便起见,有时 也把炭和石墨材料统称为炭素材料(或碳材料)。炭素制品按产品用途可分为石墨电极类、炭块类、石墨阳极类、炭电极类、糊类、电炭类、炭素纤维类、特种石墨 类、石墨热交换器类等。石墨电极类根据允许使用电流密度大小,可分为普通功率石墨电极。高功率电极、超高功率电极。炭块按用途可分为高炉炭块、铝用炭块、 电炉块等。炭素制品按加工深度高低可分为炭制品、石墨制品、炭纤维和石墨纤维等。炭素制品按原料和生产工艺不同,可分为石墨制品、炭制品、炭素纤维、特种 石墨制品等。炭素制品按其所含灰分大小,又可分为多灰制品和少灰制品(含灰分低于l%)。我国炭素制品的国家技术标准和部颁技术标准是按产品不同的用途和 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进行分类的。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反映了产品的不同用途和不同生产过程,也便于进行核算,因此其计算方法也采用这种分类标准。碳素行业 的上游企业主要有:无烟煤的煅烧企业;煤焦油加工生产企业;石油焦生产及煅烧企业。
        碳素石墨制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两者共生共荣。碳素在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多晶硅原材料制造、单晶硅棒拉制以及多晶硅锭 铸造等环节。由于碳素石墨材料密度、硬度、抗压度都非常好,具有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良导电性、性能稳定等优点,在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上游——硅片 制造环节,碳素石墨材料可制成硅石料的加热容器——石墨坩埚,可作为提纯多晶硅、拉制硅棒、制造硅锭的热场,也可以将其做成在晶硅切片过程要用到的“垫 子”等。由于碳素的卓越性能表现,至今尚无其他材料可以取代。而这些碳素石墨材料制品无疑成为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上游关键设备的制造基础。对于碳素石墨 材料制品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的贡献,由于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市场还是以政策为主导,要想降低成本,实现市场的普遍接受,碳素石墨材料制品是与多 晶硅同样重要的基础材料。如果碳素石墨材料没有做好,那么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提高光电转化效率、降低成本的梦想就不可能单翅而翔。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 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硅片纯度决定的,要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一方面需要不断改进硅提纯工艺,以提高晶片纯度。另一方面则需要完善晶硅提纯环境 ——石墨热场要提纯。如果石墨纯度不高,杂质过多,晶硅拉制环境受到污染,晶片的品质就得不到保证,那太阳能电池效率也不可能有提升。
        进入新世纪以来,碳素材料已成为全世界大规模开发应用的首选高性能材料。传统的碳素材料是人造金刚石和耐高温石墨材料,而新世纪最引人注目的碳素新材料是 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石墨烯材料。碳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比重、耐高温、抗疲劳、导电质轻、易加工等多种优异性能,正逐步取代传统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 航天和军事领域,并开始深入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碳纤维复合材料属于高端应用,代表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和工业化水平,最重要的应用是在航空航天等 高端领域,至少有20至30年的发展空间。”唐见茂表示,如果将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飞机制造,将会比现在的铝合金减重20%至40%,在节能方面体现出很 大效益。目前,波音787飞机有50%应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空客一款飞机62%的材料也将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新材料产业的下游涉及广泛,汽车、航空设 备、通信设备、家电、IT以及房地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域都在其中,而这些领域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对新材料的需求同样巨大。“目前我国新 材料产业正处于强劲发展阶段,新材料产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预计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发展空间广阔。”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院长保育钧此前 曾表示,我国新材料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章 碳素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碳素的概念
一、碳素的定义
二、碳素的特点
第二节 碳素行业发展成熟度
一、行业发展周期分析
二、行业中外市场成熟度对比
三、行业及其主要子行业成熟度分析
第三节 碳素市场特征分析
一、市场规模
二、产业关联度
三、影响需求的关键因素
四、国内和国际市场
五、主要竞争因素
六、生命周期

第二章 全球碳素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世界碳素行业发展分析
一、世界碳素行业发展分析
二、世界碳素行业发展分析
第二节 全球碳素市场分析
一、全球碳素需求分析
二、欧美碳素需求分析
三、中外碳素市场对比
第三节 主要国家或地区碳素行业发展分析
一、美国碳素行业分析
二、日本碳素行业分析
三、欧洲碳素行业分析

第三章 我国碳素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碳素行业发展状况
一、碳素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二、中国碳素行业发展动态
三、碳素行业经营业绩分析
四、我国碳素行业发展热点
第二节 中国碳素市场供需状况
一、中国碳素市场供给分析
二、中国碳素市场需求分析
三、中国碳素产品价格分析
第三节 我国碳素市场分析
一、碳素市场分析
二、碳素市场分析
三、碳素市场的走向分析

第四章 碳素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第一节 中国碳素产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一、中国碳素产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比较
第二节 中国碳素产业市场销售收入分析
一、中国碳素产业市场总销售收入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销售收入比较
第三节 中国碳素产业产品成本费用分析
一、中国碳素产业成本费用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第四节 中国碳素产业利润总额分析
一、中国碳素产业利润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第五章 我国碳素产业进出口分析
第一节 我国碳素产品进口分析
一、进口总量分析
二、进口结构分析
三、进口区域分析
第二节 我国碳素产品出口分析
一、出口总量分析
二、出口结构分析
三、出口区域分析
第三节 我国碳素产品进出口预测
一、碳素进口预测
二、碳素出口预测

第二部分 行业竞争格局
第六章 碳素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企业集中度分析
三、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一、生产要素
二、需求条件
三、支援与相关产业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
五、政府的作用
第四节 碳素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重点企业资产总计对比分析
二、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三、重点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对比分析
四、重点企业出口交货值对比分析
五、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对比分析
六、重点企业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
第五节 碳素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国内外碳素竞争分析
二、我国碳素市场竞争分析
三、我国碳素市场集中度分析
四、国内主要碳素企业动向

第七章 碳素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碳素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碳素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碳素主要潜力品种分析
三、现有碳素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四、潜力碳素品种竞争策略选择
五、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第二节 碳素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未来五年我国碳素市场竞争趋势
二、未来五年碳素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三、未来五年碳素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四、未来五年碳素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五、对碳素企业发展策略的建议

第八章 主要碳素企业竞争分析
第一节 吉林炭素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经营状况
四、未来五年发展战略
第二节 方大炭素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经营状况
四、未来五年发展战略
第三节 士达炭素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经营状况
四、未来五年发展战略
第四节 河南三力炭素制品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经营状况
四、未来五年发展战略
第五节 湖南银光炭素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经营状况
四、未来五年发展战略
第六节 沁阳市炭素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经营状况
四、未来五年发展战略
第七节 济南澳海炭素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经营状况
四、未来五年发展战略
第八节 南通扬子碳素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经营状况
四、未来五年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 行业前景预测
第九章 碳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发展环境展望
一、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二、政策走势及其影响
三、国际行业走势展望
第二节 碳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二、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三、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第三节 未来五年中国碳素市场趋势分析
一、未来五年碳素发展趋势分析
二、未来五年碳素市场发展空间
三、未来五年碳素产业政策趋向
四、未来五年碳素技术革新趋势
五、未来五年碳素价格走势分析

第十章 未来碳素行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未来碳素需求与消费预测
一、未来五年碳素产品消费预测
二、未来五年碳素市场规模预测
三、未来五年碳素行业总产值预测
四、未来五年碳素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五、未来五年碳素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二节 未来五年中国碳素行业供需预测
一、未来五年中国碳素供给预测
二、未来五年中国碳素产量预测
三、未来五年中国碳素需求预测
四、未来五年中国碳素供需平衡预测
五、未来五年中国碳素产品价格预测
六、未来五年主要碳素产品进出口预测

第四部分 投资战略研究
第十一章 碳素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碳素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总体投资及结构
二、投资规模情况
三、投资增速情况
四、分行业投资分析
五、分地区投资分析
六、外商投资情况
第二节 碳素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总体投资及结构
二、投资规模情况
三、投资增速情况
四、分行业投资分析
五、分地区投资分析
六、外商投资情况

第十二章 碳素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二、未来五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三、未来五年投资趋势及其影响预测
第二节 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一、碳素行业政策环境
二、国内宏观政策对其影响
三、行业产业政策对其影响
第三节 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内社会环境发展现状
二、社会环境发展分析
三、未来五年社会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第十三章 碳素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
第一节 行业活力系数比较及分析
一、相关产业活力系数比较
二、行业活力系数分析
第二节 行业投资收益率比较及分析
一、相关产业投资收益率比较
二、行业投资收益率分析
第三节 碳素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一、碳素行业投资状况分析
二、未来五年碳素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三、未来五年碳素行业投资趋势预测
四、未来五年碳素行业的投资方向
五、未来五年碳素行业投资的建议
六、新进入者应注意的障碍因素分析
第四节 影响碳素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未来五年影响碳素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分析
二、未来五年影响碳素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分析
三、未来五年影响碳素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四、未来五年我国碳素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五、未来五年我国碳素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第五节 碳素行业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分析
一、未来五年碳素行业市场风险及控制策略
二、未来五年碳素行业政策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未来五年碳素行业经营风险及控制策略
四、未来五年碳素行业技术风险及控制策略
五、未来五年碳素同业竞争风险及控制策略
六、未来五年碳素行业其他风险及控制策略

第十四章 数据关于碳素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 碳素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战略
三、业务组合战略
四、区域战略规划
五、产业战略规划
六、营销品牌战略
七、竞争战略规划
第二节 对我国碳素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企业品牌的重要性
二、碳素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三、碳素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四、我国碳素企业的品牌战略
五、碳素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三节 碳素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一、碳素行业投资战略
二、碳素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三、未来五年碳素行业投资形势
四、未来五年碳素行业投资战略
五、碳素行业的投资建议

图表详见正文......
 

研究方法

报告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包括但不限于:
-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SWOT分析法
- PEST分析法
- 图表分析法
- 比较与归纳分析法
- 定量分析法
- 预测分析法
- 风险分析法
……
报告运用和涉及的行业研究理论包括但不限于:
- 产业链理论
- 生命周期理论
- 产业布局理论
- 进入壁垒理论
- 产业风险理论
- 投资价值理论
……

数据来源

报告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海关总署、行业协会、工信部数据等有关部门和第三方数据库;
部分数据来自业内企业、专家、资深从业人员交流访谈;
消费者偏好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统计与抽样统计;
公开信息资料来自有相关部门网站、期刊文献网站、科研院所与高校文献;
其他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联合国相关统计网站、海外国家统计局与相关部门网站、其他国内外同业机构公开发布资料、国外统计机构与民间组织等等。

订购流程

1.联系我们

方式1电话联系

拔打观研天下客服电话 400-007-6266(免长话费);010-86223221

方式2微信或QQ联系,扫描添加“微信客服”或“客服QQ”进行报告订购

微信客服

客服QQ:1174916573

方式3:邮件联系

发送邮件到sales@chinabaogao.com,我们的客服人员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2.填写订购单

您可以从报告页面下载“下载订购单”,或让客服通过微信/QQ/邮件将报告订购单发您;

3.付款

通过银行转账、网上银行、邮局汇款的形式支付报告购买款,我们见到汇款底单或转账底单后,1-2个工作日内会发送报告;

4.汇款信息

账户名: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账 号:1100 1016 1000 5304 3375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房山支行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相关行业研究报告

更多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