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6-2022年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态势及十三五竞争战略研究报告

2016-2022年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态势及十三五竞争战略研究报告

  • 8200元 电子版
  • 8200元 纸介版
  • 8500元 电子版+纸介版
  • 243561
  • 2016年
  • 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 400-007-6266 010-86223221
  • sale@chinabaogao.com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建立合法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利和总量控制目标,并允许这种权利象商品一样买入和卖出来进行排放控制。它能够发挥市场机制对环境容量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调动企业控制排放的积极性,灵活地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使社会整体治理成本趋向最低化。
  自《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明确具体的减排目标后,“碳额度”可以买卖成为事实。世界银行统计显示,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达到1500亿美元,超过石油交易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预计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随着全球化进程越来越深入,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碳交易市场逐渐在世界多个国家、地区建立起来。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较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已在国内部分地区建立碳市场交易试点,在实现碳减排目标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3年6月以来,我国相继在深圳、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湖北、重庆等地建立了7个碳交易市场,这一系列交易试点拉开了我国碳交易从无到有的序幕。7个省市的碳交易试点都明确了交易范围,设定了控制碳排放的目标,建立了碳排放的核查体系,也建立了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平台,并开展了相关能力建设,试点进展顺利。
  随着全国各碳排放交易试点纷纷启动、政府在碳减排领域连续出台一系列推动政策,我国碳市场初具规模,碳金融不断创新,众多中国企业也在2014年的第一期履约大考中逐渐找到节能减排对于企业发展的经济价值。截止2014年12月31日,中国碳市场全年累计成交量为1478.4万吨,成交额为5.3676亿元。2015年我国环保支出规模再创新高,政府将进一步推进排污权交易系统的改革,与之相关的地方性法制框架已初步成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成为可预期的发展方向。
       《2016-2022年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态势及十三五竞争战略研究报告》由观研天下(Insight&Info Consulting Ltd)领衔撰写,在周密严谨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行业协会,国家信息中心,商务部等权威统计资料。
       报告主要研行业市场经济特性(产能、产量、供需),投资分析(市场现状、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竞争因素等)、产业链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的主导驱动因素、政策环境。为战略投资或行业规划者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报告大纲】

第一章 碳交易相关概念及市场结构分析
  1.1 碳排放交易的定义和分类
    1.1.1 碳排放交易的内涵
    1.1.2 碳排放交易的分类
    1.1.3 碳排放交易的品种
  1.2 碳排放交易市场结构分析
    1.2.1 碳交易市场总体结构
    1.2.2 配额碳交易市场结构
    1.2.3 自愿碳交易市场结构
    1.2.4 碳排放交易的主体对象
  1.3 中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3.1 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
    1.3.2 碳排放权交易的可行性

第二章 2013-2015年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分析
  2.1 京都议定书与碳交易市场
    2.1.1 《京都议定书》简介
    2.1.2 《京都议定书》修正案
    2.1.3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2.1.4 “核证减排量”突破10亿
    2.1.5 2015年有望达成新协议
  2.2 全球碳交易市场综述
    2.2.1 发展阶段
    2.2.2 市场特征
    2.2.3 交易规模
    2.2.4 供需态势
    2.2.5 价格分析
    2.2.6 市场进展
  2.3 主要碳排放交易体系
    2.3.1 欧盟碳排放贸易体系(EUETS)
    2.3.2 美国排放交易体系(CCX)
    2.3.3 英国排放交易体系(UKETS)
    2.3.4 澳大利亚排放贸易体系
  2.4 欧盟碳交易市场
    2.4.1 欧盟碳交易规模
    2.4.2 欧盟碳交易价格分析
    2.4.3 欧盟碳交易实施阶段
    2.4.4 欧盟碳交易市场机制
    2.4.5 欧盟碳交易体系改革
    2.4.6 欧盟碳交易经验借鉴
  2.5 美国碳交易市场
    2.5.1 美国碳交易市场结构
    2.5.2 美国芝加哥碳交易市场
    2.5.3 加利福尼亚碳交易市场
    2.5.4 美国碳交易发展策略
    2.5.5 美国碳交易前景展望
  2.6 其他典型碳交易市场介绍
    2.6.1 澳大利亚碳交易市场
    2.6.2 加拿大碳交易市场
    2.6.3 日本碳交易市场
    2.6.4 韩国碳交易市场

第三章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3.1 政策环境
    3.1.1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3.1.2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政策出台
    3.1.3 污染物排放新标准
    3.1.4 碳交易市场列入深改组任务
    3.1.5 2015年新环保法解读
  3.2 经济环境
    3.2.1 国民经济增长态势
    3.2.2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3.2.3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3.2.4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2.5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3.2.6 碳交易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3.3 社会环境
    3.3.1 各国碳排放情况
    3.3.2 中国碳排放总量较高
    3.3.3 我国污染物排放状况
    3.3.4 高耗能行业发展受限
    3.3.5 节能减排成效初显
    3.3.6 生态文明建设提速
  3.4 技术环境
    3.4.1 低碳技术转让途径
    3.4.2 中欧碳交易合作项目启动
    3.4.3 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
    3.4.4 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 2013-2015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总体分析
  4.1 中国碳交易市场SWOT分析
    4.1.1 发展优势(Strength)
    4.1.2 发展劣势(Weakness)
    4.1.3 发展机遇(Opportunity)
    4.1.4 发展威胁(Threaten)
  4.2 中国碳交易市场规模分析
    4.2.1 自愿减排交易规模
    4.2.2 全国碳排放交易规模
    4.2.3 区域市场碳交易规模
    4.2.4 碳交易市场履约规模
    4.2.5 碳交易市场企业规模
    4.2.6 碳排放交易机构规模
  4.3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特点
    4.3.1 碳交易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4.3.2 多地碳交易市场量价齐升
    4.3.3 碳交易价格发现功能显现
    4.3.4 金融机构对碳市场反映平淡
    4.3.5 个人投资者参与热情较高
    4.3.6 碳市场供求需要调控干预
  4.4 中国碳交易试点分析
    4.4.1 选择碳排放交易试点的标准
    4.4.2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部署情况
    4.4.3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进展
    4.4.4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比较分析
    4.4.5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面临的问题
  4.5 影响中国碳交易市场流动性的因素
    4.5.1 市场开放程度
    4.5.2 市场规模
    4.5.3 供需关系
  4.6 碳交易管理体制的总体框架
    4.6.1 国务院层面
    4.6.2 国家部委层面
    4.6.3 地方政府层面
    4.6.4 交易所层面
    4.6.5 中介组织层面
    4.6.6 专家学者层面

第五章 2013-2015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机制分析
  5.1 碳交易机制发展综述
    5.1.1 《京都议定书》交易机制
    5.1.2 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方法
    5.1.3 欧盟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
  5.2 清洁发展机制(CDM)分析
    5.2.1 清洁发展机制概念
    5.2.2 CDM项目经济机制
    5.2.3 CDM项目开发模式和程序
    5.2.4 我国CDM项目发展规模
    5.2.5 CDM项目的交易成本
    5.2.6 CDM项目相关机构及主要职责
  5.3 中国碳排放试点项目配额机制比较
    5.3.1 不同分配方案简况
    5.3.2 历史法是主要方法
    5.3.3 基准法使用有限
    5.3.4 拍卖法有望兴起
  5.4 中国碳排放配额机制完善思路
    5.4.1 首选免费分配减轻成本负担
    5.4.2 分配规则亟需详细、透明
    5.4.3 不同的方法会增加管理成本
  5.5 碳交易结算机制分析
    5.5.1 碳交易结算方式
    5.5.2 碳交易结算的参与机构
    5.5.3 碳交易人民币结算分析
  5.6 碳交易核查机制分析
    5.6.1 碳交易核查的标准及流程
    5.6.2 碳交易核查的监管机制
    5.6.3 碳交易第三方认证核查
    5.6.4 碳核查报告编制原则及方法

第六章 2013-2015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定价机制分析
  6.1 碳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
    6.1.1 政策变动
    6.1.2 交易制度
    6.1.3 能源价格
    6.1.4 科技因素
    6.1.5 供求因素
  6.2 中国碳交易定价典型模式分析
    6.2.1 深圳模式
    6.2.2 北京模式
    6.2.3 上海模式
    6.2.4 重庆模式
  6.3 制约中国碳定价机制发展的瓶颈因素
    6.3.1 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仍未形成
    6.3.2 缺少碳排放测量系统
    6.3.3 缺乏完善的碳税制度
    6.3.4 不合理碳排放权分配方式
  6.4 完善碳交易定价机制的制度基础
    6.4.1 碳排放量的监测和核证制度
    6.4.2 企业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和审计制度
    6.4.3 相关法律制度
    6.4.4 交易所制度
  6.5 构建与多层次一体化碳交易定价机制
    6.5.1 碳交易一级市场中初始拍卖的定价机制
    6.5.2 碳交易二级市场的供求定价机制
    6.5.3 碳金融市场的衍生品定价机制

第七章 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深圳
  7.1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分析
    7.1.1 交易规模
    7.1.2 企业规模
    7.1.3 会员规模
    7.1.4 市场特征
    7.1.5 履约情况
    7.1.6 发展成效
  7.2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分析
    7.2.1 体系概况
    7.2.2 覆盖范围
    7.2.3 配额结构
    7.2.4 独特设计
    7.2.5 运行机制
    7.2.6 核查机制
  7.3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介绍
    7.3.1 机构概况
    7.3.2 组织结构
    7.3.3 股权结构
    7.3.4 发展规划
  7.4 深圳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
    7.4.1 建立相对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
    7.4.2 完成企业碳排放量化、报告和核查
    7.4.3 创立制造业的碳配额分配方法
    7.4.4 注重制度建设和法制保障
    7.4.5 注重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
  7.5 深圳碳交易市场监管政策解读
    7.5.1 《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
    7.5.2 《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7.5.3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现货交易规则(暂行)》
    7.5.4 《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
  7.6 深圳碳交易市场投资潜力分析
    7.6.1 市场空间分析
    7.6.2 社会效益分析
    7.6.3 非现货碳交易机遇
    7.6.4 率先引进境外投资者
    7.6.5 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张

第八章 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上海
  8.1 上海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
    8.1.1 建设进程
    8.1.2 交易规模
    8.1.3 履约情况
    8.1.4 碳基金启动
    8.1.5 第三方机构管理
    8.1.6 前景展望
  8.2 上海市碳交易市场发展特点分析
    8.2.1 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碳交易政策法规体系
    8.2.2 形成了覆盖广泛的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8.2.3 初步建立了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报告及核查体系
    8.2.4 配额分配上采用历史法与基准线法相结合
    8.2.5 广泛使用温室减排量(CCER)用于配额抵消
    8.2.6 以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参与碳交易
  8.3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介绍
    8.3.1 机构概况
    8.3.2 交易规则
    8.3.3 会员管理
    8.3.4 信息管理
    8.3.5 结算细则
    8.3.6 风险控制
    8.3.7 违规违约处理
  8.4 上海市碳排放交易管理机制分析
    8.4.1 配额管理
    8.4.2 碳排放核查与配额清缴
    8.4.3 配额交易
    8.4.4 监督与保障
    8.4.5 法律责任
  8.5 2013-2015年上海市碳排放交配额分配方案
    8.5.1 配额总量控制要求
    8.5.2 配额分配方法
    8.5.3 配额发放
    8.5.4 配额使用

第九章 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北京
  9.1 北京市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
    9.1.1 市场机制
    9.1.2 交易规模
    9.1.3 交易模式
    9.1.4 履约情况
    9.1.5 个人交易
    9.1.6 跨区域交易
  9.2 北京环境交易所介绍
    9.2.1 机构概况
    9.2.2 组织结构
    9.2.3 交易流程
    9.2.4 交易规则
    9.2.5 配套细则
  9.3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分析
    9.3.1 碳排放管控和配额管理
    9.3.2 碳排放权交易
    9.3.3 监督管理与激励措施
    9.3.4 法律责任
  9.4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规解读
    9.4.1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配额核定方法(试行)》
    9.4.2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核查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9.4.3 《北京市碳排放配额场外交易实施细则(试行)》
    9.4.4 《关于规范碳排放权交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定》
    9.4.5 《北京市碳排放权抵消管理办法(试行)》

第十章 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广东
  10.1 广东省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
    10.1.1 配额规模
    10.1.2 交易规模
    10.1.3 履约情况
    10.1.4 覆盖范围
    10.1.5 改革探索
    10.1.6 个人投资
  10.2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介绍
    10.2.1 机构概况
    10.2.2 组织结构
    10.2.3 交易规则
    10.2.4 会员管理
    10.2.5 收费标准
  10.3 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分析
    10.3.1 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
    10.3.2 配额发放管理
    10.3.3 配额交易管理
    10.3.4 监督管理
    10.3.5 法律责任
  10.4 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规解读
    10.4.1 《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10.4.2 《广东省碳排放权配额首次分配及工作方案(试行)》
    10.4.3 《广东省2014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
    10.4.4 《广东省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实施细则(试行)》
  10.5 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10.5.1 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0.5.2 总体安排
    10.5.3 主要任务
    10.5.4 保障措施
    10.5.5 进度安排

第十一章 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天津
  11.1 天津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
    11.1.1 交易规模
    11.1.2 履约情况
    11.1.3 试点范围
    11.1.4 市场机制
    11.1.5 前景展望
  11.2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介绍
    11.2.1 机构概况
    11.2.2 会员管理
    11.2.3 交易规则
    11.2.4 交易结算
    11.2.5 风险控制
  11.3 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分析
    11.3.1 配额管理
    11.3.2 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
    11.3.3 碳排放权交易
    11.3.4 监管与激励
    11.3.5 法律责任
  11.4 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11.4.1 总体要求
    11.4.2 重点任务
    11.4.3 保障措施

第十二章 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湖北
  12.1 湖北省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
    12.1.1 发展优势
    12.1.2 配额分配
    12.1.3 交易规模
    12.1.4 投资主体
    12.1.5 二级市场
    12.1.6 发展碳金融
  12.2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介绍
    12.2.1 机构概况
    12.2.2 交易规则
    12.2.3 交易方式
    12.2.4 交易品种
    12.2.5 收费标准
    12.2.6 配额托管业务
  12.3 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分析
    12.3.1 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
    12.3.2 碳排放权交易
    12.3.3 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
    12.3.4 激励和约束机制
    12.3.5 法律责任
  12.4 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12.4.1 总体思路
    12.4.2 主要任务
    12.4.3 重点工作
    12.4.4 保障措施
    12.4.5 进度安排

第十三章 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重庆
  13.1 重庆市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
    13.1.1 交易规模
    13.1.2 覆盖范围
    13.1.3 市场机制
    13.1.4 市场特点
    13.1.5 前景展望
  13.2 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介绍
    13.2.1 机构概况
    13.2.2 交易细则
    13.2.3 结算管理
    13.2.4 信息管理
    13.2.5 风险管理
    13.2.6 违规违约处理
  13.3 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分析
    13.3.1 碳排放配额管理
    13.3.2 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
    13.3.3 碳排放权交易
    13.3.4 监督管理
  13.4 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规解读
    13.4.1 《重庆市碳排放配额管理细则(试行)》
    13.4.2 《重庆市企业碳排放核查工作规范(试行)》
    13.4.3 《重庆市工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细则(试行)》

第十四章 中国碳交易市场主体分析——排放企业
  14.1 电力企业
    14.1.1 电力行业能源消耗状况
    14.1.2 电力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14.1.3 电力行业减排标准提高
    14.1.4 碳市场建立对电力行业的影响
    14.1.5 电力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机遇及挑战
    14.1.6 电力企业参与碳交易的对策建议
    14.1.7 电网企业参与碳交易的主要途径
    14.1.8 中国电力行业碳交易前景预测
  14.2 石化企业
    14.2.1 中国石化行业发展规模
    14.2.2 石化行业能耗居高不下
    14.2.3 石化行业深化结构调整
    14.2.4 石化行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14.2.5 石化行业碳减排走向市场化
    14.2.6 石化企业碳交易市场展望
  14.3 钢铁企业
    14.3.1 中国钢铁行业运行现状
    14.3.2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成效
    14.3.3 钢铁企业减排形势严峻
    14.3.4 碳交易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14.3.5 钢铁企业纳入碳交易体系
    14.3.6 鼓励钢铁企业参与碳交易
  14.4 有色金属企业
    14.4.1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规模
    14.4.2 有色金属行业节能减排成效
    14.4.3 有色金属CDM项目案例分析
    14.4.4 有色金属碳减排面临的挑战
  14.5 水泥企业
    14.5.1 中国水泥行业发展规模
    14.5.2 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形势分析
    14.5.3 碳交易可缓解水泥产能过剩
    14.5.4 水泥企业碳排放交易实践
    14.5.5 水泥企业碳排放配额评估
    14.5.6 水泥碳交易市场发展策略
  14.6 建筑企业
    14.6.1 建筑行业碳排放持续增长
    14.6.2 碳交易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
    14.6.3 建筑企业碳排放交易实践
    14.6.4 建筑企业碳交易体系框架
    14.6.5 建筑企业参与碳交易效益分析
  14.7 造纸企业
    14.7.1 节能减排促进造纸业转型升级
    14.7.2 碳交易对造纸企业的积极影响
    14.7.3 碳交易对造纸企业的消极影响
    14.7.4 造纸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措施建议

第十五章 中国碳交易市场主体分析——碳基金
  15.1 国际碳基金运行模式分析
    15.1.1 发展概述
    15.1.2 运行机制
    15.1.3 典型模式
    15.1.4 经验借鉴
  15.2 中国碳基金市场发展现状
    15.2.1 发展特点
    15.2.2 资金来源
    15.2.3 筹资规模
    15.2.4 运营期限
    15.2.5 目标差异
  15.3 国家级碳基金——清洁发展机制基金(CDMF)
    15.3.1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性质及用途
    15.3.2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制度建设
    15.3.3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资金来源
    15.3.4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使用方式
    15.3.5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发展方向
  15.4 民间碳基金——中国绿色碳基金
    15.4.1 中国绿色碳基金发展概况
    15.4.2 中国绿色碳基金管理模式
    15.4.3 中国绿色碳基金运作模式
    15.4.4 中国绿色碳基金使用方式
    15.4.5 中国绿色碳基金收益分析
  15.5 中国碳基金市场发展策略分析
    15.5.1 扩大筹资渠道,争取财政支持
    15.5.2 建立地方与国家合作的碳基金体系
    15.5.3 加强对外合作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
    15.5.4 循序渐进探索碳金融业务

第十六章 中国碳交易市场投资风险及投融资模式
  16.1 中国碳交易市场投资风险预警
    16.1.1 政策风险
    16.1.2 经济风险
    16.1.3 项目风险
    16.1.4 现货市场风险
    16.1.5 配套服务风险
    16.1.6 违约风险
  16.2 碳交易市场融资模式
    16.2.1 配额碳交易
    16.2.2 碳基金
    16.2.3 碳金融
    16.2.4 碳汇
    16.2.5 碳税
  16.3 碳交易市场投资模式
    16.3.1 直接投资现货市场
    16.3.2 投资碳基金
    16.3.3 自行设立碳基金
    16.3.4 经营CDM项目咨询顾问公司
    16.3.5 直接开发CDM项目
    16.3.6 主导或者参与发起新的碳交易所
  16.4 碳交易市场衍生品投资模式
    16.4.1 碳期货交易
    16.4.2 碳远期交易
    16.4.3 碳期权交易
    16.4.4 碳互换交易

第十七章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战略研究
  17.1 促进中国碳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战略
    17.1.1 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碳交易制度体系
    17.1.2 建立统一的市场化碳交易市场
    17.1.3 CDM与国内碳交易机制相协调
    17.1.4 碳排放权分配应兼顾公平与效率
    17.1.5 完善碳排放量测定与核算体系
    17.1.6 健全相应金融配套服务措施
  17.2 推进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路径分析
    17.2.1 建立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17.2.2 建立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
    17.2.3 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17.2.4 科学合理分配碳排放额
  17.3 发展我国自愿碳交易市场的对策措施
    17.3.1 鼓励企业主动参与碳交易
    17.3.2 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
    17.3.3 鼓励探索创新碳交易相关产品
    17.3.4 加强自愿碳交易相关配套建设
  17.4 上市公司碳效率分析与产品开发建议
    17.4.1 完善碳效率量化标准
    17.4.2 出台碳排放信息披露规则
    17.4.3 推出适合国情的碳效率指数
    17.4.4 开发碳交易相关产品
  17.5 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的投资策略
    17.5.1 交易所投资策略
    17.5.2 商业银行投资策略
    17.5.3 保险公司投资策略
    17.5.4 证券公司投资策略
  17.6 个人参与碳减排交易的投资潜力及建议
    17.6.1 投资机会
    17.6.2 投资建议

第十八章 2016-2022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前景预测
  18.1 中国碳交易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18.1.1 从自愿到强制
    18.1.2 从特定行业到整体经济
    18.1.3 从区域试点到全国市场
    18.1.4 从一级现货市场到二级金融市场
    18.1.5 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
  18.2 全国性碳交易体系建设展望
    18.2.1 碳交易体系基本目标
    18.2.2 第一阶段目标
    18.2.3 第二阶段目标
    18.2.4 第三阶段目标
    18.2.5 第四阶段目标
  18.3 观研网对中国碳交易市场前景预测
    18.3.1 未来形势展望
    18.3.2 市场规模预测
    18.3.3 交易方式预测
附录:
附录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附录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修订)
附录三: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
附录四: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图表目录
图表1 国际碳交易市场总体架构
图表2 配额碳交易市场
图表3 自愿碳交易市场
图表4 全球主要碳交易市场建设进展
图表5 2009-2013年我国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图表6 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
图表7 2013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8 201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
图表9 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10 201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情况
图表11 2009-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情况
图表12 201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3 2013年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4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增速
图表15 2014年分经济类型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增速
图表16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指标
图表17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指标
图表18 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及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
图表19 2013年-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图表20 201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图表21 2014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图表22 2014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数据
图表23 2013年全国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图表24 2013年全国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图表25 201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利用情况
图表26 《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一批至第四批)
图表27 2013年国内外主要碳交易市场价格
图表28 我国碳交易管理体制构架图
图表29 CDM的潜在理论机制
图表30 中国政府CDM报审流程
图表31 制定经营实体DOE审定流程
图表32 CDM项目核查/核证流程
图表33 2013年中国ETS试点项目分配方法
图表34 碳交易核查的流程图
图表35 深圳市管控单位2013碳排放量分布情况
图表36 2013年深圳市碳交易所会员总数
图表37 深圳市碳交易所个人会员地理分布情况
图表38 深圳市碳交易所会员拓展方向
图表39 2013-2015年深圳碳排放权交易体总体配额组成情况
图表40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组织结构
图表41 上海市碳交易配额持有量限额
图表42 2013-2014年北京市碳市场交易结价格走势
图表43 北京环境交易所组织架构图
图表44 2013-2015年北京市各行业碳交易年度控排系数
图表45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组织架构图
图表46 重庆市企业碳排放核查工作程序
图表47 电力在一次能源和终端消费中的比重
图表48  6000千瓦以上电厂发电、供热煤炭消耗情况
图表49 2013年全国各等级火电机组能效情况
图表50 全国火电主要容量等级不同参数机组能效平均值
图表51 2005-2013年电网线损率变化情况
图表52 10万千瓦及以上各等级燃煤机组总容量对比图
图表53 2013年我国石化产业销售利润率
图表54 2006-2013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和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率
图表55 石化行业重点研发和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
图表56 2017年石化行业重点耗能产品单位综合能耗下降目标
图表57 2005-2013年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
图表58 2011-2013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能源消耗指标
图表59 2008-2013年主要有色金属能耗指标
图表60 2008-2013年铝锭综合交流电耗变化趋势
图表61 2008-2013年铜冶炼综合能耗变化趋势
图表62 2008-2013年铅冶炼综合能耗变化趋势
图表63 2008-2013年电解锌综合能耗变化趋势
图表64 2010-2013年广东省水泥熟料产能、产量变化情况表
图表65 广东省已核准在建拟于2014年后投产的新型干法窑
图表66 可直接向国家发改委提交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申请的中央企业名单
图表详见正文••••••(GY XFT)
 

研究方法

报告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包括但不限于:
-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SWOT分析法
- PEST分析法
- 图表分析法
- 比较与归纳分析法
- 定量分析法
- 预测分析法
- 风险分析法
……
报告运用和涉及的行业研究理论包括但不限于:
- 产业链理论
- 生命周期理论
- 产业布局理论
- 进入壁垒理论
- 产业风险理论
- 投资价值理论
……

数据来源

报告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海关总署、行业协会、工信部数据等有关部门和第三方数据库;
部分数据来自业内企业、专家、资深从业人员交流访谈;
消费者偏好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统计与抽样统计;
公开信息资料来自有相关部门网站、期刊文献网站、科研院所与高校文献;
其他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联合国相关统计网站、海外国家统计局与相关部门网站、其他国内外同业机构公开发布资料、国外统计机构与民间组织等等。

订购流程

1.联系我们

方式1电话联系

拔打观研天下客服电话 400-007-6266(免长话费);010-86223221

方式2微信或QQ联系,扫描添加“微信客服”或“客服QQ”进行报告订购

微信客服

客服QQ:1174916573

方式3:邮件联系

发送邮件到sales@chinabaogao.com,我们的客服人员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2.填写订购单

您可以从报告页面下载“下载订购单”,或让客服通过微信/QQ/邮件将报告订购单发您;

3.付款

通过银行转账、网上银行、邮局汇款的形式支付报告购买款,我们见到汇款底单或转账底单后,1-2个工作日内会发送报告;

4.汇款信息

账户名: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账 号:1100 1016 1000 5304 3375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房山支行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相关行业研究报告

更多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